核心提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城市化,都是一种‘物的城市化’,一种把‘人赶出去的’城市化。”每一座城市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每一座城市都开始变得面目相似,我们很难再分辨出属于它们自己的地域的、文化上的个性。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是说我们要打造多少的花园城市,建多少高楼大厦,造多少高架桥或者高速路,不是让老百姓觉得自己‘被现代化’、‘被城市化’,而是要打造真正的‘人的城市’,让城市更有生气,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眼下的城市化之路的很多逻辑都是错的。但这可能并不是上海世博会提出这句口号的本义,而是我的理解。”姚洋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物的城市化”还是“人的城市化”
作为发展经济学专家,在姚洋看来,目前那些一味强调“物”的城市化理念其实十分落伍。“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但上海的城市文化并不好。它一直标榜自己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它喜欢展现自己高楼大厦的现代化的一面,然后把那些关于棚户区、关于小弄堂的记忆通通抹掉。”讲到这里,姚洋提到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碟中谍3》,这部在上海取景的电影,因镜头中一闪即过的上海街头“办证小广告”的场景,而被认为是破坏了上海形象,最终被剪辑之后才得以在内地公映。而那些混居在城市底层的人群,那些杂乱的城市角落,或许,才是一个城市真正有生气的地方。
在姚洋看来,上海浦东设计得“其实相当的糟糕”。城市被人为地切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各司其职,而它们之间的距离只会让试图步行的人们望而却步,只好求助汽车进行区域间的穿行。除了零星的几个观光客,几乎没什么人有兴趣欣赏一番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其间零星点缀的绿地草坪。下班后,像陆家嘴这样的著名金融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成一座“空城”。“从‘物’的角度来说,上海的浦东很现代化,但从‘人’的角度来看,这里根本不像是一个城市。”
“相比起来,浦西就要好一些。这里有很多不错的改造。比如泰康路的田子坊。”1998年前的田子坊还是马路集市,后来在画家黄永玉、陈逸飞等人的主导与改造下一步步成了现在的样子。“那些老旧的石库门建筑,狭小的街道弄堂,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不像是中国很多城市的旧城改造,将一切推倒重来。事实上,陈逸飞他们刚到那儿的时候,就是租下个工厂,下面办画廊,楼上还有人家。商业和居民就这样混杂在一起,就像是一幅城市浮世绘。在我看来,那才是‘人的城市’,可以商业,但充满了人的气息。”
“我们‘被城市化’了!”
“套用一个时下流行的概念,很多人实际上是‘被城市化’了。对于城市中的普通百姓而言,城市化可能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诉求。”
“比如那些住在北京老城区里的居民,他们可能几户人合住在一套四合院,用水、用电什么的都不是很方便。但如果他们自己觉得住在那里很快乐,我们就不应该强迫他们接受改造,让他们搬走。当他们自己觉得住着不舒适、不快乐,并且有物质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时候,政府再实施‘城市现代化’就是一种‘水到渠成’,因为政府在做的就是人们自己心里想要的东西。”
“不过,让人高兴的是,很多地方的旧城改造正在放缓,也不再是一味的推倒重来,开始有人去注意那些不是一眼就能看到,但能给人们切实地带来更美好的生活的东西,比如北京正在做的轨道交通,地铁不是人们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但却实实在在的带给人们出行的便利。”
总的来说,“城市化”应该是去做那些大家想做、大家觉得该做的东西,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城市化,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城市化”的无奈。
一流城市,路在何方?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城市化,都是一种‘物的城市化’,一种把‘人赶出去的’城市化。”每一座城市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每一座城市都开始变得面目相似,我们很难再分辨出属于它们自己的地域的、文化上的个性。“昆明的旧城改造就是一种‘把人赶出去’的改造。我不认同,也不喜欢。”在谈到中国眼下愈演愈烈的“城市化大潮”时,姚洋这样讲。“中国的城市总想把自己建成世界的中心。但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那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城市吗?”
“没人否认,纽约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一座一流的城市。但那里同样有低矮简陋的房屋,是一个混杂的城市,充满生机的城市。15年前的纽约还有很多荒弃的楼房,后来,随着城市的复兴,很多人来了,这些空置的楼房又被利用起来,比如Soho一带就是如此。一流的城市必须由人来完成,而不是来自政府的强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