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账”的重点在哪里
2010年05月31日 19:56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世博对于中国、对于上海,并不只一本“经济账”那么简单——如何开放融合、激发创意,使之成为体现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平台更为重要。

世博会刚刚开始,身边的亲友们已经倾巢出动,不少人还开始为自己算起了小账。有举家观摩世博的小账本,有接待外地亲朋好友的账单,有关世博的开支经常达数千元。这笔小账的背后,是中国人的客气与情谊。这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或许会成为上海世博最具中国特色的微观因素。

但是,如果我们来给世博会算算“大账”,它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巨大收益将在未来几年中逐步显现。除了曾经有媒体给世博算下的固定投资账和经营账,其实人们忽略的还有世博会中更具创意和未来意义的账本。站在国家、承办地的角度,上海世博会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般性国际盛会。它将是改变举办城市居民生活的一次重要转折。历史上,世博会曾多次扮演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如美国芝加哥就是借助1933年世博会实现经济复苏;1970年大阪世博会也有力推动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

美国人用橡胶、缝纫机和飞机“跑”到了英国人前头,就连今日全球可见的冰激凌和汉堡包也有赖于世博会的推广——算算创意账,世博会不仅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运,更可以给人们全新的生活方式。大阪世博会使日本完成了相当于10年的外交努力,更使得松下、NEC等品牌凭借不俗创意而走向世界。而1851年,马克思正是在参观了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之后,预见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将向美国转移。因为美国在展会上推出的橡胶、连发手枪、缝纫机、快艇等新材料、新产品所体现的创新活力已远胜英国。就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用飞机展示宣告人类将进入航空时代的同时,今天流行的汉堡包、冰淇淋也在这届世博会上首次公开出售。

可见,算世博账更主要的还得看其是否超越国界、民族、地域差别,成为真正展示未来、激发创新的平台。史上办得成功的世博往往也是技术、产品、功能等各方面创新账做得最好的。同样的,上海世博效应若囿于经营损益、城市改造,或者仍像举办奥运会一样旨在展示国家或城市的硬实力,难免过于狭隘。

在意大利馆经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展示空间中,人们看到欧洲中型城市的展示案例,感受中世纪文化古城的宜居环境;而在伦敦零碳馆中,高科技节能设备随处可见——这些借鉴模式将给中国的城市管理者、规划专家带来启迪。经过30年的模仿赶超,中国原有城市化路径面临土地、环保等硬约束,现阶段普遍陷入发展模式的彷徨中,而世博会中的创意案例将成为改变中国未来都市生活的灵感来源。显然,世博对于中国、对于上海,并不只一本“经济账”那么简单——如何开放融合、激发创意,使之成为体现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平台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