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长江日报》报道宁浩导演的《无人区》“确认被枪毙”,随后《东方早报》报道,宁浩方面对此表示“没有听说,不知道”,该片投资出品方中影也称“片子还未送审”。既然没有送审,何来枪毙一说?当记者就此提出质疑时,中影发言人调转话头又称:“每部电影上映前,都有无限次修改和送审的权利……”
早在一个多月前,关于《无人区》可能遭到枪毙就有零星传闻,但让《无人区》成为热门话题的,还是其“确认被枪毙”之后,这条新闻不但引发不少媒体转载,也成为数日来的微博焦点。但宁浩与中影方面的态度,又使得《无人区》被毙与否显得疑云重重,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浪费了表情,掉进了电影营销的传播陷阱。
追根溯源,掀起《无人区》被毙舆论风浪的出处,来自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他在博客撰文批评当下一些年轻导演的作品过于自恋时,特别提及《无人区》,称该片“违反生活真实,人物太灰,故事色调太黑。没有英雄净是坏蛋……”,按照以往经验,这样的评语基本可以确定《无人区》凶多吉少。
但赵葆华的意见,不见得能代表审查委员会全体成员,其观点发表在个人博客,也不能视为官方意见。况且,这篇博文随后被删除,似乎也有避嫌成分。综上所述,《无人区》“确认被枪毙”的说法其实难以成立,但可以相信的是,该片或正在挑战着中国电影审查的尺度,如果把中影发言人那句话中的“权利”二字改成“义务”的话,那么《无人区》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还是相当大的。
一条未经证实的被毙消息,为何牵引如此众多的视线?这要归结于大众的“禁片”心理,从早期的《寡妇村》到近期的《苹果》,禁片在涉及一些禁忌内容而引人侧目的同时,也伴随着炒作的杂音,不断提高公众的好奇心理。“被禁”往往成为一些电影一举成名的捷径,但尽管如此,相信绝大多数导演和出品方都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禁,因为,这意味着电影无法公映而导致投资打了水漂,对于号称投资过亿的《无人区》而言,尤为如此。
大家对《无人区》如此关心的另一原因是,它的导演是国内最具新锐特征的宁浩。宁浩首部按照类型电影创作经验完成的《疯狂的石头》,让2006年成为“宁浩年”,这部电影之后掀起的一股小成本喜剧制作热,至今仍在延续。2009年,宁浩的《疯狂的赛车》虽然口碑和票房都不错,但在力量和劲道上,却明显弱于其电影首秀。因此,《无人区》在创作上的探索与行进尺度,很大程度上寄托了巩固“宁浩品牌”和推进类型电影更加多元化的任务,效果如何,也是观众评价国产电影进步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
国产电影在类型创新上的进步是困难的,而《无人区》因为故事中“没有英雄净是坏蛋”,也为自身制造了最大的麻烦。无论对于电影审查管理部门还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面对这样一部“另类”的电影,未免都有些不适应。但如果将《无人区》放置于当下五彩斑斓的世界电影潮流,我们会发现它的“另类”不过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而已。认不认同这部电影,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是放松还是紧张———作为一个虚构故事,《无人区》集中表现一群坏蛋,在创作理论上是行得通的,而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电影好看与否取决于情节设置和叙事技巧,与它是否全是好人或全是坏人关系不大。
有人称《无人区》是“中国版的《老无所依》”,后者曾获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四项大奖,《无人区》与之相提并论,究竟是否溢美之词,不妨通过大银幕进行对比一番后再行评价,万一真是半斤八两,《无人区》岂不是推动华语电影上了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吕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