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后危机时代”五常大米产业路在何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外界在传五常有大米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产量1000多万吨。当地工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工商年检的规模以上企业有166家,个体工商户44家,还有12家没有参加年检,总计是200多家,年产量在100万吨。在五常80万农民中,就有60万人在种水稻,水稻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政府增税的重要来源。
那么,经历过“信用危机”的五常大米,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它的未来将向何处去?五常市大米协会会长秦利明提出,头顶3项桂冠的五常大米内在品质和品牌美誉度不容置疑,五常大米受到消费者青睐,除了五常特殊的水质和气候条件外,水稻科研人员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稻农经年积累的种植经验都是产生优质大米的先决条件,不能因为个别企业的假冒行为就否定整个大米企业,否定五常大米这个来之不易的地理标志产品。这对那些辛勤劳作的稻农、信赖五常大米的消费者和守法企业都不公平。
姚志波说,这起事件提醒他们要对五常大米的品牌倍加保护,对制假、售假行为坚决打击,并对未来米产业的发展实施长远规划。目前已召集工商、质监、农委、卫生等相关部门,研究未来重点抓好的几方面工作:制定五常大米品牌保护、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大米监测管理办公室,常年监管;加强水稻良种培育,确保原产地产出优质精品米;引进龙头企业,进一步规范整合稻米生产加工企业,打造统一品牌;加强生产流通领域监管,严把原料关、生产流通关和出口关。除了保证产出优质五常大米,工商、质检部门还要入厂监测,确保生产环节不出现问题。同时确定五常大米原产地标志、标准、准入条件,五常境内销售出去的大米全部通过稻米检测中心检测,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米,切实保护稻农的合法权益。(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