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现代化进程中的旅游发展:中国的价值取向与政策设计——在APTA2010年度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尊敬的主席先生,各位同仁:
很荣幸获邀来到澳门与来自全球顶级旅游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正如本届大会的主题“区域旅游目的地:合作与竞争”所昭示的那样,在全球旅游业特别是区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充满合作机会,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为主的世界,也是一个更需要和谐发展的世界,而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相互了解、彼此认同基础上的合作。我想也正是基于这一理想,借助APTA年度会议的平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学人在此交流和探讨,既是为了分享各国发展旅游业的思想与经验,也是为了让政府、业界、学术界联动起来,在政策设计与协调、产业发展创新、专业理论深化等方面广泛而坦诚地开展合作,更是为了经由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发展让更多的国民可以尽享他们的旅游权利,在更大范围内更加自由、更有尊严地行走。
1841年,托马斯·库克在英国组织了禁酒大会旅行,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近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从那时起,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伴随着全球旅游市场需求的增长,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9年旅游产业收入占全球GDP总量的9.3%;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就业人数约有2亿人,占全球就业总量的8%。尤其2008年底以来,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继发的甲型H1N1流感过程中,全球旅游业表现出坚定的发展信心,各区域旅游业都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回暖迹象。旅游业成为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率先复苏的产业之一。
从本质而言,旅游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在现实中表现为人的空间移动。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固然不容忽视,但不是旅游发展的全部内涵,更不是终极目标。旅游者在从惯常环境到目的地的转移过程中,通过以旅游为载体的相互交流,固然为目的地带来了大量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经由旅游扩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面对面的交往,促进了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之间的认同与包容。在这个意义上,旅游是人类长存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与自由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权利,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发展旅游的本质都应当也必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类的旅游权利。正如世界旅游组织《马尼拉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旅游在国际关系和寻求和平方面,在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中,是一个积极的现实的因素”。
主席先生,各位同仁:
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在学习和借鉴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这就是科学把握国民大众的旅游需求,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互动,坚持不懈地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具体的产业实践中则坚持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009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达到19亿人次,出境旅游市场达到4766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将超过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认为这一目标很可能会提前实现。中国的旅游产业格局则日益呈现出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旅游企业分散布局、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这样一种既保持基本稳定、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目前全国共有21649家旅行社,1.5万余家星级酒店,30万家社会住宿机构以及超过150万家乡村旅游住宿设施,还有2万多家规模以上旅游景区。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产业体系、迅猛的发展速度,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定位和发展。2010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围绕两大战略目标,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谋求创新发展。中国国家旅游局也通过政策、资金、项目以及智力支持等途径积极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中国旅游研究院这样的政府智库机构开展全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出境旅游年度报告、饭店产业发展年度报告等重大研究项目。在国家层面启动旅游立法研究、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推广世博旅游、亚运旅游,这些对于提高旅游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全国范围内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都在强调其经济效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同时,我们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大众的基本旅游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不剥夺子孙后代的旅游权利、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坚持与国际社会交往与互动。
首先,中国旅游业三十年发展经验表明,国民大众的旅游需求才是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时代的旅游市场都是金字塔形的。我们固然要关注那些能够为我们带来一次性大量消费的高端旅游市场,更要关注那些基于广大老百姓现实需求的中低端旅游市场。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和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构筑本国旅游经济发展体系的基础只能是大众旅游需求。
其次,旅游发展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为导向。现代意义的旅游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需求和市场机制推动的结果。中国的旅游改革特别是旅游企业改革都在逐步本着“国退民进”的原则走市场化的道路,从而构建真正市场化导向的旅游市场运行主体。在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政府的重视以及规划和管制行为,放长历史的眼光来看,只是顺应了市场的大势而已。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还是立足于市场,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第三,旅游业发展要重视就业、扶贫、环境保护等民生和社会问题。中国GDP虽然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但是在环境方面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旅游业对资源利用相对节约,能综合统筹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中国为了发展低碳旅游而郑重承诺旅游饭店业的能耗在未来五年内降低20%。金融危机之中,就业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时曾经说过,复苏计划“首先着手于就业”,中国同样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中国每年需要吸纳的城镇就业人口2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净增1000万人,还有每年新毕业大学生数百万人。目前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100万,全部旅游就业达7600万。仅2006年中国就有超过600万的农村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旅游业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方式创新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内对外开放方面,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并引导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并经由出境旅游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从1997年中国开放出境旅游市场到现在,已经过去13个年头。应当说,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为中国的旅游者提供越来越多的便利。中国政府也通过签订ADS协议推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和业界携手努力,为中国旅游者提供更多、更好、更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包括加拿大在内,中国已经与140个目的地国家签订了ADS协议。在过去一年间,虽然与世界各国同样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仍然在出境旅游发展方面肩负起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负有的责任,对于促进全球旅游业特别是亚太地区旅游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无论是促进本土旅游企业发展,还是深化国际旅游合作,我们都希望中国的出境旅游能够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从表面上看出境旅游发展带来更多的服务进口,造成外汇流失。2009年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40亿美元,今年肯定还要继续扩大。但是从1997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十几年的发展在为全球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培养壮大了一批中国本土旅游企业。特别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还带去了中国与世界广泛交往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旅游的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间平等的交往。为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东盟、东北亚、上合组织等区域以及欧洲、北美、非洲、南太平洋岛国建立多种形式的旅游合作关系,倡导建立国际旅游合作区,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和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实现区域内人员合理流动和旅游投资自由化,联合推进旅游产品开发、客源互换与宣传促销,加强旅游教育、科研与人才交流等,通过加强旅游合作增进区域之间经济往来和人文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主席先生,各位同仁: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国际旅游业融合互动,旅游学术研究和人才教育工作都应当紧紧围绕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主动担当起时代发展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当前全球旅游需求规模日益扩容、旅游消费模式日趋复杂多变、旅游产业发展处于震荡上升的态势,各国各地区政府和旅游业界都急需解决旅游发展战略、政策设计、提升效益、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走出旅游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象牙塔,深入了解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实践需要,深刻理解国际性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意义,全面分析国际区域旅游合作面临的问题和主要障碍,才能找到国际视野下进行旅游学术研究、旅游人才培养的真正价值所在。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从一名纯粹的旅游学者转型为国家旅游智库的领导人,并多次赴欧洲、美国、韩国进行考察和交流,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在国内,为各级政府、各类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我深刻感受到旅游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必要性。这一目标的实现,仅靠一个人或一家机构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们通过设立分院、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与相关学术机构和产业组织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和途径来推进这一进程,但还是感觉力量有限。因此,我希望区域间要联合起来开展研究项目解决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旅游产业发展难题,在旅游人才培训和教育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交流思想、分享经验、联合培养师资和研究人员,建立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与沟通机制。特别是要加强旅游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分类型的机构合作,比如不同国家的政府智库之间进行定期交流,分享各国发展旅游的经验做法,也有利于各国在旅游领域的政策设计和协调。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希望有一天能够像经济学界那样,我们的理论研究能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旅游需求持续增长,旅游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行为的进一步扩大,加上信息技术的推动,一个旅游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的旅游和为旅游提供服务的商业行为又必然加快区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无疑将为旅游学术和旅游教育提供了充满想象和有待超越的发展空间。全球旅游学人团结起来,共同行动,让我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旅游产业的实践空间,也照亮人类文明的演化进程。
(作者:戴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戴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