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球之本 青海“三江源”纪行
2010年08月18日 12:50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黄河源头姐妹湖鄂陵湖、扎陵湖

鄂陵湖、扎陵湖由一天然长堤相隔 蒋磊/摄

我们追寻的第一个“源”,是黄河之源。

从“黄河第一镇”玛多县城出来的黄河,河面不甚壮观,但河道柔韧绵长,很有看头。高原的江河不像内地,内地河流嵌在河床里,两岸农舍人家、树木堤石,被人类的生活强烈地占有着。这里的河流,平野阔,大荒流,看上去有一种不受地心控制的张力,加上远处的白云蓝天,近处的牛羊草原,河中的鹭鸟沙洲,足见大自然最真实的风情。

关于黄河之源,《山海经》里有“河出昆仑”的描述。当时人们认为黄河从昆仑流泻而出。然而,汉字记载在史书上的,真正探寻黄河源头的实地考察,是在两个少数民族皇帝的主持下完成的。元朝忽必烈令大臣都实考察黄河源区。都实将河源描述成一片有无数小湖泊的泽国。很显然,他描述的是星宿海,还没到源头。四百年后,清朝康熙皇帝命侍卫拉锡赴青海考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星宿海以西300里,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三个泉眼,勘定为黄河源头。

人类的双脚第一次有目的地完成了与黄河源头彼此认可的晤面。

逆流而上,再向西90公里,就是黄河上游的姊妹湖:鄂陵湖、扎陵湖。

鄂陵湖、扎陵湖是黄河干流源头上两个最大的淡水湖,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后,进入一条300多米长的河谷,散乱地分成九股道,再流入鄂陵湖。

两湖之间的措哇尕什则山,海拔4610米。山顶建有黄河源铜碑一座,上面分别用汉藏文题写了“黄河源头”四字。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的崇拜物——牛,以牛角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烘托一种坚强向上的民族精神。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坐在山顶远眺姐妹湖,群山环抱,在阳光和云彩的相互作用下,湖面折射出不同层次的蓝色。山下羊群像草原上盛开的小白花。一群臧原羚在山腰轻盈地跳跃,和我们玩起了迷藏。

它们与我们,都是黄河的孩子,都要感激黄河的哺育,感激黄河的锤炼和打磨。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也是由黄河激发的。

在世界江河中,黄河大概是最多灾多难的母亲河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泛滥,是公元前602年的周朝,从那时起,一直到1938年的国民党扒开花园口,2000多年里黄河溃决了1500多次,大改道26次,平均不到2年一次决口,不到100年一次大改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实在是配服李白的想象力如此传神,原以为他太过夸张,到了源头,才明白老诗仙浪漫胸怀下对水生态的理解,如此到位。

长江有源源不断的冰雪融水,有沼泽地涵养,水源充足。黄河没有,只能靠“天上之水”,这种不确定的天命,正是黄河无法安定的原因。

这些年,源头的水越来越少,黄河泛滥,都成为一种难以实现的渴望了。

我们的母亲河,成了老母亲,乳汁即将干涸,身体丰美不再,我们这些子孙,该做些什么?

黑帐篷

黑帐篷蒋磊/摄

我们的向导是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秘书长哈希?扎西多杰,可可西里保护的开创人之一。一路上,他一再提醒大家注意路两旁帐篷的变化,并特意强调留意黑帐篷。

黑帐篷与白帐篷有什么区别呢?原来,白帐篷是帆布做的机器产品,很容易买到。黑帐篷,是牧民用牦牛线手工织的,非卖品。

最质朴的牧民生活,在黑帐篷里。

传统的牧民一天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妇女们早早起床生火、煮茶、做饭。饭快好了,叫醒沉睡的男人。男人们要在野外一整天,所以早饭很重要,通常是喝酥油茶吃糌粑,藏区几乎没有蔬菜,但牧民们体内维生素似乎并不缺,这是青稞和茶的功劳。饭后,男人们带着干粮和一羊皮袋奶茶去放牧,女人们挤奶、晒牛粪,打酥油茶。晚上,男人放牧归来,一家人享用过一天中最丰盛的晚饭后,聊着家常度过漫漫长夜。

日复一日,帐房的炊烟跟着太阳升起又飘散。

如今,现代文明让一些牧民们不需要的东西进入了生活。我们看到的牧民,几乎都骑摩托车放牧,骑摩托真的比骑牧马更方便吗?

也许历史使然,纵然现代文明在自然面前渺小,但现代文明进入游牧文化是不可阻挡的。关键是,是文明的物质如手机、摩托车先进入好?还是文明的生活观和思想观先进入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