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风雨。9月1日早晨,世博园风和日丽,还以为台风“圆规”就此“收手”。不料,正午时分,雨势再猛。然而,风雨交加中,记者看到无论是园区还是场馆,都做到了有备无患。
收起遮阳伞
广播送信息
雨在下,往常路边随处可见的志愿者“小白菜”失去了踪影。原来,大雨之下,车站的小凉棚根本无法遮风避雨,管理老师普发短信,通知“小白菜”们回休息室暂避风雨。饮料销售员也不见了,饮料车静静地伫立着。
路边所有的遮阳伞都一律收起扎好,防止被大风吹起,造成事故。
走过黄绿色的巴西馆,曾经热闹的室外食摊安静下来,椅子相叠立在墙边,黄色的遮阳伞不仅收起,还整齐地“躺”在了地上。
闪电划过、雷声响起。游客们惊异的同时,耳边响起轻柔的广播声:不要使用带金属尖的雨伞,不要站在高架步道或者空旷的广场上,尽量停留在场馆内,可在高架步道下避雨……一遍一遍提醒着来往游客。
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出的台风来临加强世博园管理的要求,世博局在园区管理、人员转移、工地管理、船只避风、地下空间、高空构筑物、防汛排水、公共交通、绿化加固、农业防灾和人员密集场所等11个方面,全面落实好各项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并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市民群众的避险自救意识。
藤条“锁”钢架
鲜花“种”钢板
“其实,我们馆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上海独特的气候状况。”采访中,几乎所有场馆的工作人员都会这么告诉记者。
一些游客担心西班牙馆藤条编织的外墙大风之下能否安之若素?“没问题。”西班牙馆工作人员信心十足。他说,在设计、建造之初,他们就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将上海在世博会期间可能出现的所有天气情况都考虑在内。“藤条编织的每个藤块都经过同济大学的专门检验。”记者仔细观看,发现每个藤块都被牢牢“锁”在了场馆的钢筋骨架上。
卢森堡馆是钢铁筑就,雷雨交加之时如何保证游客安全?“我们建设了非常完备的避雷设施,而且这一设施还通过了专业部门的检验。”走进卢森堡馆,游客们都会感受到钢铁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在坚实的钢铁墙壁内外,树木与鲜花不断“探”出身子,坚硬与柔美就此融为一体。“我们的钢板种植箱本来就是与外墙连在一起的,但我们仍不掉以轻心。”这次台风之前,工作人员又对植物进行了加固,进一步确保安全。
沙袋防水“灌”
屋顶不“见”客
仿照玛雅金字塔建设的墨西哥馆,是上海世博园内惟一一座下沉式场馆。记者冒雨前往,在入口前,发现地上一排地漏,雨水不断往里灌。从斜坡往下走,看到下面有同样的下水地漏。走进入口,地面干爽。“我们知道上海是个多雨的城市,所以建造了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即使如此,墨西哥馆对“圆规”台风的到来,特地进行了布置。馆长给每位员工发邮件,嘱咐大家密切配合、加强监测,同时在关键部位增派人手。“我们还准备了不少沙袋,足可以将整个场馆的进出口处垫高三四十厘米。”其实,墨西哥馆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了几套预警方案,“这只是其中一种。”
防雨的同时,还要防风。墨西哥馆顶上是一个“风筝林”,如茵的绿草坡上,125根竖杆,每个上面横飘一个“风筝”。这是一个公共休闲空间,为防止意外,“风筝林”的台阶入口外挂上了红白相间的铁链,暂时关闭。
为了安全,世博园内很多场馆都暂时关闭了屋顶的开放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