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舞“画”坛城,寻找心中的香巴拉


来源:羊城晚报

人参与 评论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也称“坛城”,是藏传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青年舞蹈家万玛尖措在去年创建万玛舞蹈剧团后,创作的首部作品便是舞剧《香巴拉》。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缘由:“到了这个年龄,我开始想把自己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舞台的形式呈现,让更多人看到和分享这种精神和感受。”

舞剧《香巴拉》剧照

舞出意境

跨年

继去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今年2月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和芝加哥雅典娜剧院演出,由广州尚行风主办的西藏舞剧《香巴拉》,将于12月31日和明年1月1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连演两场,为羊城舞迷们展现“寻找极乐净土”的心灵之旅。

理念上的一次“转山之行”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也称“坛城”,是藏传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青年舞蹈家万玛尖措在去年创建万玛舞蹈剧团后,创作的首部作品便是舞剧《香巴拉》。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缘由:“到了这个年龄,我开始想把自己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舞台的形式呈现,让更多人看到和分享这种精神和感受。”

《香巴拉》没有清晰的故事线索,而是通过动静结合的画面,由大量看似关联性不强的情境连接而成,而“轮回”作为隐性线索,贯穿全剧始终。“有人认为欲望就是一生的短期存在,追求即时的利益,这样一生的欲望就会增加很多倍。”万玛尖措相信轮回,“轮回不是简单的重生,而是说死亡不是一个结束,是下一个过程的重新开始,因此要平和对待此生的欲望。”

“生死”和“欲望”构成了《香巴拉》的表层概念,万玛尖措更想表达的是,人不一定要有一个“生与死”或“物质与精神”的终极抉择,不管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还是不可承受之轻,都应该用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学会在两种选择中做平衡。

万玛尖措将《香巴拉》视为自己在信仰上的一次转山之行。作品出现了很多象征性的符号和段落,比如鸟、风筝、石块等道具,以及原始舞蹈素材和音乐等,观众可以将其作为隐性的象征性连接。“很多人因为年龄、社会地位的不同,看完后的想法和效果都会不一样,这是象征符号存在的优势。”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解读,在万玛尖措看来就是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

舞蹈“画”出坛城的建与毁

《香巴拉》还借鉴了藏传佛教“坛城”的道场形式。坛城代表佛陀世界,常以唐卡、壁画的形式出现于佛教寺院的殿墙或天花板上。坛城由佛教徒精心绘制,但做过道场后,会完全销毁,以难建易毁寓意“尘世的虚幻”。

万玛尖措在设计《香巴拉》中的舞蹈时,使用了坛城沙画的设计,包括方和圆、线条色彩的对比等。作品中的坛城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消亡”的过程,舞者在“绘画”坛城时,每一个细小动作都要用气息和肌肉控制来完成。“吸入”状态时,面部表情要平静肃穆;破坏时,则恣意释放能量和情感,是为“呼出”。

万玛尖措12岁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民族舞专业,在《香巴拉》中,他却采用了现代的舞蹈剧场形式,但最主要的舞蹈语汇还是西藏原生态古典舞、土风舞和金刚舞。“民族舞和我熟知的藏族文化更接近,也更接地气,能让我寻求到根;现代舞更自由,在表达情感时都是相通的。”剧中舞者所穿的服饰也是藏服最原始的款式,材质用的是原生态的棉麻,没有任何装饰,和人们往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装饰性极强、展览化的藏族服饰很不一样。

《香巴拉》去年8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后,迅速受到了国内外舞蹈界人士的关注。今年2月,剧组远赴美国,先后在芝加哥雅典娜剧院和纽约林肯中心进行专场演出,引发轰动。有观众观看演出后如此评价:“心中的浮躁与迷茫似乎找到了归属。” (谷体伟)

标签:剧院 现代舞 剧团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网罗天下

凤凰时尚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