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豫
直播中的紧张,才是最好的状态
1998年4月1日早七点整,陈鲁豫面对镜头,精神极佳地报出了第一条新闻,她甚至没怎么看提词器,那一天的世界风云变幻好像都变成了她嘴里的小故事。那一刻,镜头后的台领导、编导松了口气。
所有人的紧张是有理由的,节目开播前一星期,鲁豫的彩排一塌糊涂,练习读报时,不是张口结舌就是说得太多,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她也害怕,但她清楚,“害怕归害怕,我知道,到了真正直播的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她太了解自己了,彩排在某种程度上“欺骗”不了她的“直播”神经,但在直播那天,从凌晨开始,她已进入“战斗”状态了。她的习惯是这样:做节目之前事先备好一打A4纸,5:30—6:30准备时间,她在读报时,从报纸上找出要点来记,比如:看到奥斯卡影帝陨落这条消息,她会随手记下格里高利·派克的名字,然后是一串数字:6、12、84、2(格里高利于2003年6月12日去世,终年84岁,他一共获得过两次奥斯卡奖),它们包含了所有需要的信息。
筹备时绷紧的神经在节目直播开始都要化成轻松的表情和自然的口吻,她以几近平常说话的口吻为观众说新闻,比如报道拳王泰森被起诉的新闻,她这样说道:“泰森这个人与法庭很有缘,不是他告别人,就是别人告他。”那几年,多少大事就这样在早班车上被谈笑而过,而谈笑背后的紧张与孤独,也只有面对镜头的那个人自己知道了。
我从事了一项世界上最寂寞的职业
《凤凰早班车》首日直播一结束,面对所有同事,刘长乐说了一句后来被无数次引用的话“鲁豫说新闻的风格将在中国电视史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当然,网络评价更为感性优美,“鲁豫主持的早班车就像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就是偶尔弹错了几个音符,经过她才思敏捷地更正也不觉得怎样了。”
当时新闻学期刊上出现了大量研究“说新闻”的文章,其中一篇在讲到中国“说新闻”的产生背景时这样描述道:“在内地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香港电视台,首推凤凰卫视,其《凤凰早班车》的主持人陈鲁豫,被誉为‘说新闻’流派‘掌门人’。其魅力全凭她在节目中的即兴表达。她的胸有成竹来自于前期认真紧张的准备工作以及烂熟于胸的腹稿。她曾用金庸的一句话来描绘自己播音时的状态——‘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在《凤凰早班车》中,陈鲁豫第一次赋予了新闻播音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概念’,这个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的确,一时间说新闻蔚然成风,现在几乎每个电视台都有说新闻的节目。
就在鲁豫声名鹊起之时,一次媒体采访,她说“我从事了一项世界上最寂寞的职业”——凌晨四点起床,踏着露水走在黑暗的街道上,别人去上班了,她画着浓妆一脸疲惫地回家睡觉,大家下班聚会,她却得早早上床睡觉。这样的寂寞,其实只是最表面的。
2002年,陈鲁豫彻底退出《凤凰早班车》,开始做一档叫做《鲁豫有约》的节目,这个节目的名声后来远远大过了《凤凰早班车》。
多年后,中国新闻播报大事年表上也许会这样记录:1998年,鲁豫说新闻风格开创中国新闻播报风格新纪元;10年后,2008年6月5日,晚7时,两位年轻的播音员面带微笑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以自然轻松的语调开始播报不一样的中国新闻——这档世界上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17年来终于出现了新面孔。
从一个小小的陈鲁豫到新闻联播主持人;
从一个小电视台的一档早间新闻节目到《新闻联播》,
中国新闻播报风格走过了十年路程。十年后,她坐在66层高楼之上看着这个随时发生着新闻的城市,轻轻地对我们说:未来吗?我想……去画廊工作……
你永远不知道这个精灵跳脱的女人下一步要走向哪里,
就像新闻,今天你永远无法知晓明天的早新闻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