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盘点最有广州味的老街小巷

2013年10月28日 12:01
来源:大粤网

 广州美丽的地方很多,广州古老的东西也很多。就让小编给大家推荐广州那一条条可爱而美丽的小街,与大家一起发现并分享广州的细微之美。某个午,带上你们的摄像机,跟着小编一起录影下广州这古老却美丽犹存的地方吧!

 

恩宁路:时光静下来,脚步慢下来

古色古香的西关大屋,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街,古朴逶迤的麻石小巷……这些旧屋、旧街、旧楼积淀着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那些老的街道、旧的房子,总是能完美演绎出历史的质感。开始怀旧,时光又回到历史的画卷中,个人便成了渺小的一个光点。

下雨的午后,天空很蓝,时光静下来,步子慢下来……恩宁路,正是个适合放慢了步子,慢慢欣赏的历史老街。徘徊在恩宁路上老街道、旧房子的群落中,那深刻的历史质感扑面而来。历史老街中的故事伴随着时光的胶片一幕幕演绎,牵着你用脚步丈量,用思绪怀念,用情感缅怀,说不尽,道不完。

盘点最有广州味的老街小巷

历史

恩宁路为何取名“恩宁”二字?据考究,过去恩宁路的一头有一条恩洲村,另一头是一条宁溪村。修建这条路时,必须穿过这两条村。后经双方协议,最终就命名为“恩宁”。

都说恩宁路上的住的都是有钱人,其实这里贫富悬殊。难以想象的贫穷,藏身于华丽的大马路背后。老街坊说,恩宁路南、北两侧的恩宁涌旁建造简易民居,栖身于此的原疍家人,由于文化低难以谋生,很大一部分成了环卫工,为恩宁路的有钱人家“倒夜香”。曾亲眼目睹他们生活艰辛的老街坊不无感慨,“人相当于和垃圾、粪坑睡在一起。那是一片比贫民窟还要贫民窟的地方”。

 

 

八和会馆

恩宁路177号是大名鼎鼎的八和会馆,八和会馆是粤剧艺人的行业会馆,也是粤剧这块文化瑰宝在荔湾发展、成熟的见证。取名叫“八和”,就是意为八堂和合,和衷共济。走进八和会馆,最吸引眼球莫过于那3米高的奇门。1937年被炸后的老八和会馆,建筑物荡然无存,但大门却依然无损。“大跃进”期间,木门曾被用作4吨大卡车车库垫板,但仍完好无缺。重修八和会馆后,这对神奇的板门被接回安装,历史继续前进。

盘点最有广州味的老街小巷

文人

多宝坊27号“泰华楼”是清代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的书斋。作为书法家和收藏家的李文田有两件心爱的藏品存在这里——“东岳泰山碑”和“西岳华山庙碑”的早期拓本。“东岳泰山碑”是秦始皇颁刻的《泰山封禅书》,相传是秦丞相李斯的手术小篆,由于原碑已经灭失了,因此这个拓本弥足珍贵。“西岳华山庙碑”流传下来的拓本也仅有四件,这四件中又以李文田的藏本缺误最少,是早期拓片中的佳品。李文田对这两个拓本珍爱有加,于是就在这两个拓本中各取一字,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泰华楼”。

伟绩

芽菜巷43号是詹天佑故居,詹天佑以修筑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而出名,为开拓中国民族的铁路事业和现代化的工程学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恩宁路街区的詹天佑故居遗址是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原屋已经坍倒了,2004年在原地原样重建,并建起了詹天佑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虽不大,展品却相当丰富,从詹天佑的童年出洋一直到后期的工作,都有所展现,让所有人都记住那段惠及今日的伟绩。

寻根

 

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是李小龙的祖居,是上世纪40年代粤剧“四大名丑”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所建。李海泉移居香港之后就把这座房子租了出去,1978年李家的后人取回了产权。今天的李小龙祖居被划在了培正小学的园区之内,残旧的外观并不起眼,若不是木门上贴着“文物保护”的封条,几乎要被误以为是学校的杂物间。就是在这里,那个粤剧名丑带着无限掌声归来,也是那个让全世界华人都为之自豪的李小龙的根。

记忆

在恩宁路、宝华路和第十甫路的接合处,1925年建起了一座此后独领风骚数十载的金声电影院。电影院楼高六层、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观众厅楼上楼下共1500多个软席座位和包厢,楼座的座位所用的材料是真皮,东西两边内墙还模仿外国大戏院装饰假包厢。为彰显高贵身份,电影院门前还特意贴出告示:“衣冠不整,衣履不完,恕不接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电影明星无不在这里流连忘返,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也成为了别人的记忆。

 

耀华大街:回忆光影里的西关小姐

“早晨!”清晨的耀华大街,赶早茶的阿公阿婆几声简短的问候,飘过古色古香的巷子,悠远而亲切。大户的房子,从近一米高的门槛,和老广州特有的横栏木门,雕花的栏杆、考究的窗花,都能感受到往日的气派和威严。

耀华大街东起文昌北路,西至耀华西街的西关大屋街,有房屋三十多幢,皆为民居,是广州目前西关大屋最集中的地方,是重点保护的对象。耀华大街全长100多米。原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开辟的宝华西关大屋住宅区的一部分。街内房子多为西关大屋门面(趟栊、吊脚门、洋杂木大门)、青砖石脚的二层小洋楼建筑,也有一两间是传统清代单层高、大、深的西关大屋。街西端(耀华大街30号)有一栋漂亮的两层西式洋房,在街上问了好几个街坊,竟无人知道这房何人所建及建于何时。

盘点最有广州味的老街小巷

行走在旧时光的光影里,想象着:门禁森严的西关大宅里,曾经藏着怎样的西关小姐呢?

西关的金枝玉叶们穿矜持文雅的旗袍,讲究品位,有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家教。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

听老人家说,西关小姐的相亲很特别。文雅秀丽的西关小姐自然得配风流倜傥的东山少爷。双方家长约定日子后,就到当时的大酒店各开一桌。当时的酒店每一桌与每一桌之间都有帘子隔着的,互相之间是看不到的。但是相隔的帘子都有一些小孔。各自的媒婆就领着西关小姐或是男方在相隔的帘子边利用小孔偷看。当双方都表示有意思,就走在一起见面;如果表示不满意,则离开。因为西关小姐都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女儿,当时西关小姐的婚嫁极尽豪华,成为当时的盛事。

 

盘点最有广州味的老街小巷

 

南华西街:一部繁衍生息的生活电影

古街、深巷;青砖屋,石板路。宽不过丈的街道,曲径萦回,绿荫遮天。夹道两侧花木扶疏,间或有碑刻画壁点缀其间。一处处园林小景在内街小巷依形就势,倒也十分别致。假山石桥间,有品茗对弈、怡然自得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泼、追逐雀跃的孩童,榕荫亭台前,有勾挑弹拨、陶醉于乐谱之中的“发烧友”,也有舒臂伸腿、热衷舞剑弄棒的健身爱好者,俨然一派桃源景象。

 

南华西街是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的街道。它地处珠江(白鹅潭)南岸,与荔湾区隔江相望,是广州市海珠区西北部的一条行政街道。南华西街之有名已不用多言,其抓街道建设治理是很有成绩的。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了浓浓的诗情。许世杰曾题诗一首:“繁花深巷竞飘香,老养少怀工读忙,物质精神相双翼,南华展翅更高翔。”

卖鸡的、卖水鱼的、卖白菜的、卖文胸的、卖花裤衩的……与你心中的市场景象相去无几。紧拽菜篮子大声讨价还价的阿公阿婆,重复着往日的喧哗。喧哗中欣欣向荣的气息扑面而来。

剃头的、补鞋的、穿珠子的,甚至自家门口打麻将的……这些景象在城市的中央已经很难看到的。那怡然自得表情,自得其乐。悠闲生活的味道飘过来。

不说别的,生活在公寓高楼中的我们拎着坏掉的鞋跟手足无措时,开始羡慕这些老广州们。这便是生活吧。这便是传说中的桃花源,活生生一部繁衍生息的生活电影啊!

 

泮塘路: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幽小路,风景如画,抬眼便是满眼翠绿,闲庭信步……这便是历史悠久的泮塘。

在广州人看来,即使泮塘路不能代表整个广州的特色,但至少可以代表大半个广州特色。烟雨濛濛中的泮塘路最美,泮塘路上的荔湾湖公园,风景秀丽,小桥流水,高大的榕树,老街坊在这里唱乐曲、踢毽子又或者倚在凉亭里打盹,能觉出慢步调的生活滋味来。

灰瓦飞檐、满洲窗花……泮塘路汇聚众多老西关美食,说起西关美食,泮塘五秀不得不说。相传,禅宗祖师菩提达摩于公园527年来到广州后,在所建的西来庵种了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五种菜,并以五缸米养着。后来,西禅寺的一位老僧将“五秀”请入寺内池塘种植,并成为三宝殿前的供品。再后来,西禅寺的方丈无量禅师将“五秀”送给泮塘乡人种植,大获丰收,人人称赞味鲜物美,美名远扬,前来买的人络绎不绝,泮塘乡人由此而富裕起来。

盘点最有广州味的老街小巷

如今修葺一新的泮塘路,老字号茶楼都还在,汇聚了最地道的西关美食:泮塘马蹄糕、绿豆沙、叉烧包、沙河粉、双皮奶、招牌濑粉……广州不愧是美食的天堂啊!

从荔湾湖公园东北的仁威庙前街一路走来,穿街头过巷口,在低矮的屋檐下挤过许多摆卖的摊档,一个千年的古庙——仁威庙就在眼前了。该庙始建于宋代。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修葺或重建。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仁威庙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庙内的木雕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而顶部为五山风火山墙。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仁威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木雕、石雕、砖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细劲秀,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

庙前临湖水,华表肃立,两旁是古老的民居,恍如时光倒流令人怀疑身在何方。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广州 老街 旅游 凤凰网旅游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