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北京人的消夏水域(图)
2010年07月02日 16:17 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选择在护城河龙潭闸附近游泳,主要是个“自在坦荡”的意思

大运河的修建滋养了北京城,北京城里外因此闸口众多、海子涟涟。北京人的夏季纳凉之地不一而足:皇家去西山的禁苑园林,老百姓则借护城河的长堤柳荫挹风纳凉。

老北京主要有三处消夏胜地,一是地安门外什刹海;一是东便门外二闸;一是西直门外高梁桥。因为地缘关系和周围居住人群的不一样,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什刹海周边王府众多,消夏文化也透出文雅闲适。高梁桥曾是皇家由此搭乘龙舟去清漪园(颐和园)避暑的码头,其水域称高梁河,也称长河。这一片水域的交通地位显著,因为连着郊外,野趣横生。二闸是城乡接合部,这里的消夏娱乐雅俗共赏。

清朝某年,一个读书人沿着通惠河前往贡院参加秋会。在东便门外的庆丰闸前,当年漕运兴盛时候留下来的茶肆小楼已经破败不堪,这一道北京景象和他想象中的庄严雅致不太一样——这是卢昌五在《欢喜虫儿》为这个读书人设置的场景。

1927年,另一个文人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怎么二闸这样荒凉地方也值得人称道?这疑惑,在我心上咬着,如同陶然亭一样,我真不明白。”沈从文用“寂寞“来形容此时的二闸,“(孩子们)身子脱得精光,把皮肤让六月日头炙得成深褐,露着两列白白的牙齿……”。

通惠河上 二闸

漕运凋敝后的“水事”

在连接京畿与江南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上,二闸当年是通惠河上的中转站。民俗学者高巍介绍,“一闸就是在东便门的大通闸,南来的船,进了二闸,就算真正进了北京城。建闸门的时候,主要还是为了蓄水,在二闸这个地方就形成了开阔而深的水面,漕运凋敝后,淤泥增多,水草也多。

一般水性的人不敢贸然在这里游泳玩水,有句话说‘二闸的狮子会凫水’。每年夏天淹死几个人是平常的事。生活在周边的人家,妇女会划着小木盆去采菱角、鸡头米等,等到有大船过来的时候,就靠上去问要不要尝个鲜。”

高巍还记得姥爷讲过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当时姥爷在辅仁上学,暑假的时候,有个家里富足的同学租了一条船,约了不少同学,从东便门开到二闸,就在二闸附近的茶楼喝茶听曲,吃点小吃。还有同学就在二闸附近抓虾玩水。一般来说,游船走到二闸就不走了。

北京民俗研究者翟鸿起说,作为城乡接合部的二闸一带,属于这里夏天的热闹也是城乡接合部感觉的,谈不上“避暑”的讲究。

朝阳门外 菱角坑

商号林立造就“水岸经济”

不光是有几处大的消夏地,在水草丰沛的年代,交通便利、过客或居民较为集中的地方,人们都能寻找到关于夏天的趣味。高巍介绍,和二闸类似的有,朝阳门外的菱角坑,这里形成一个据点的原因除了水的关系,重要的因为这附近粮道商号众多。

菱角坑位于朝阳门外护城河畔,现在的外交部一带。每到夏季槐荫匝地,水里荷叶连连,开始这里只有一些小贩在岸边摆摊卖茶水西瓜,生意不错,后来摊贩越来越多,又增加了风味小吃、曲艺和各种游艺,很快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消夏市场。就连当时护城河南北往来的木船都要在这里停停,船夫和船客上岸购买杂货,品茶,吃完小吃后再撑船前行。

菱角坑的小吃品种很多。吃黏的有扒糕、年糕、凉糕,应时的清凉食品有用苹果干、杏干、海棠干制成的“泡干”,还有凉茶和冰镇酸梅汤。据称当时文明新戏的演员段剑石、张笑影等到了夏天就在这里搭棚演出文明戏。这里还有小有名气的坤书场:荷花汀。

菱角坑的盛况一直持续到七七事变前,后来日本侵占北平,民不聊生,菱角坑也随之荒芜了。平津战役中北平被围,国民党军队为修筑工事,把护城河两岸的垂柳古槐全部砍光,菱角坑边的杨柳也未能幸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孟欢欢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