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旅游从走马观花的浮光掠影变成融入式的深度体验,你不再满足于远远地看着对方“嵌”在一幅画框里与你“say hello”,而是想与他们一同歌舞一同狂欢,在那一刻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彻底忘却自我、放松身心,惟有这样才算是旅游的终极目的吧。
八月,酷暑难当。越来越多人想逃离都市,奔往西藏,去那云淡天蓝、空气明净、凉爽宜人的天堂享受生活、寻回自我。而八月的西藏更有着雪顿节的狂欢诱惑。
说到雪顿节,大多不了解西藏的朋友都会有疑问:这是个什么节日?与雪有关的节日吗?哦,NO,NO!在藏语中,“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宴请。所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雪顿节就是一场关于酸奶的盛宴,或者通俗称之为吃酸奶的日子。是的,这是一个和酸奶有关的日子,是一场以酸奶为名义而号召的狂欢。
对于笔者的理解,和雪顿节颇有渊源的扎西平措似乎略有微词。因为在他看来,现在的雪顿节已不仅仅是和酸奶有关的节日,其中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关于狂欢、关于民族、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发展……
初识雪顿节,疯狂玩耍与作乐
扎西平措
扎西平措,生于拉萨长于拉萨,从儿时有记忆起,对雪顿节的感情就如同盼望过年一样的热切。参加工作后,又机缘巧合地进入拉萨雪顿节办公室,由一个雪顿节的参与者、体验者成为策划者、组织者,甚至代言人。可以说,除了他,我们再找不到更合适的人带领我们去寻找雪顿节的发展轨迹,而他也将用他的体验带领我们去穿越雪顿节的前世今生。
雪顿节到底是怎么个来历呢?扎西平措说西藏的孩子们很小就知道这个掌故:因为夏季是各种生物最活跃的季节,为免无意杀生,在很久以前——大约是11世纪的时候——僧人们要严格遵守“夏安居”制度,即只准在室内修习,不许到户外活动。直到藏历6月底7月初,夏季将尽,才可开禁。在开禁的日子,僧侣们纷纷出寺下山,家里的亲人便带着酸奶载歌载舞到山上去迎接,慰劳苦修的僧人。
随着时间的演变,僧侣苦修制度已有所改变,民众们也不再特意去迎接僧侣,这个节庆传统却一直传承了下来,并且在过林卡、吃酸奶、演藏戏、展大佛等藏族传统活动的基础上,而今集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旅游休闲、商贸洽谈为一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雪顿节已经成为仅次于藏历新年的最隆重的民俗节日。雪顿节随时代变迁的背后,就有扎西平措的一份功劳。
在扎西平措的儿时记忆中,雪顿节包含了母亲忙碌的身影、亲友们欢聚的笑颜以及与小伙伴们放纵的玩耍。
一进入藏历六月中旬,父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买菜、做酸奶、烙饼子、酿青稞酒、准备柴火炉子和汽灯;然后便是借帐篷、邀亲约友、借卡车,一直忙碌到藏历六月底。雪顿节来临了,大家来到罗布林卡或扎基林卡,搭起帐篷,摆起吃食,开始狂欢。
大人们在一波一波的饮酒作乐中很快醉去,小孩子们便放了风一般在林卡的各个角落追逐奔跑、游玩嬉戏。藏戏依然在唱着,不过小孩子们可听不懂,让他们感兴趣的是那神秘的或白或蓝的藏戏面具——若是能得一个戴在脸上炫耀一番,可真是件了不得的事情。疯跑着、玩闹着、饕餮着、哭着、笑着,醒了、睡了……这欢乐的雪顿节一过就是一周。
渐渐长大,儿时的合家欢忽然就成了让人鄙夷的事情。为了证明自己的长大成人,16岁的他们不再与家人同行,而是邀来自己的哥们儿们过起了林卡。那个时代时髦的录音机被拎到了罗布林卡,还不会弹的吉他也被装模作样地挎在肩上。不屑于喝青稞酒的他们开始偷偷地尝啤酒,虽然味道怪怪的,但长大不就是件苦涩的事情吗?喝着啤酒醉倒在草地上,听着奔放的音乐,想想喜欢的姑娘和陌生的未来,16岁的雪顿节别有一番味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雨辰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