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歌舞之乡喀什


来源: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喀什,一个被誉为瓜果之乡、长寿之乡、玉石之乡的美丽地方,它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歌舞之乡。喀什有句谚语:“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而这,是所有喀什人最骄傲的地方。喀什的民族歌舞独放异彩,

喀什,一个被誉为瓜果之乡、长寿之乡、玉石之乡的美丽地方,它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歌舞之乡。喀什有句谚语:“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而这,是所有喀什人最骄傲的地方。喀什的民族歌舞独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乐舞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歌善舞是维吾尔族人的天性,他们无论男女老幼,情之所动,兴之所至,都会翩翩起舞,引吭高歌,这让歌舞之乡的喀什一年四季都莺歌燕舞。现在让我们一起揭开喀什歌舞的神秘面纱!

刀郎舞

刀郎舞属于刀郎文化,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过程。歌手引吭高歌,“哎呀呀”呼唤人们准备打猎,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开寻找猎物。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高举左手,为男猎手举火把照明。舞者忽而似弯弓欲射,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表现出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默契情爱。

在南疆叶尔羌河中下游的两岸,有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这就是麦盖提县,闻名天山南北的刀郎舞之乡,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跳刀郎舞。在节假日,在丰收之后,在婚礼上,在喜庆之时,能歌善舞的人们便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跳起刀郎舞。刀郎舞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具有浓郁的边塞气息和风格。舞姿开朗大方,粗犷矫健,使人欢乐,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刀郎舞是麦盖提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刀郎”是麦盖提的古地名,它的意思是成堆成群。在很久以前,这里没有人烟,只有沙丘、碱滩、红柳、胡杨。而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却有一块良田绿洲,居住着一些很早很早迁移过来或者战争遗留下来的人。后来由于大自然的变迁和宗教的传入,以及战争的影响,这块良田绿洲变成一堆一堆的沙丘,人们只好向叶尔羌河流域搬迁。同时从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叶城县、莎车县等地也流入一部分寻求生活出路的人。这些按地区习惯分居成堆,形成一堆一堆的居民点,当时维吾尔族称其为“堆郎”,后来语音又转变成“多郎”或“刀郎”。至今在麦盖提县居民中,仍有不少人称自己为“刀郎人”。

自古以来,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的刀郎部落就在这里生息。这里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刀郎人经常狩猎,他们定周末为狩猎日,每逢这天,青年人手持长矛、木棒、弓箭一起狩猎。胜利返回后就聚在一起跳舞,演唱“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它原有十二个套曲,但已有三个套曲失传,现留下有九个套曲。每套分五个段落,每段配有两首诗歌,加在一起,全套共四十五段乐曲,九十首诗歌,用沙塔尔、独他尔、热瓦甫、卡龙琴、艾捷克、手鼓等乐器演奏。刀郎木卡姆的歌词,是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的。过去多以嘲讽、反抗统治者为主,而解放后,则以歌颂新时代和幸福生活为主。歌词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铿锵有力。

刀郎舞流传颇广,不但在麦盖提,而且在叶尔羌河畔的巴楚县、莎车县,在吐鲁番盆地,都可以看到刀郎舞的英姿倩影。跳刀郎舞已成了维吾尔群众庆祝节日和闲暇娱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很多体操和武术动作也揉和到这古老的民间艺术中了,使刀郎舞更加洒脱刚劲,引人入胜。

鹰舞

鹰舞是塔吉克族最喜爱的传统舞蹈,现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塔吉克族是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跨国民族,分布于亚洲的几个国家,“塔吉克”是“王冠”的意思。

中国的塔吉克族属于高山塔吉克,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总人数四万余人。塔吉克人非常羡慕自由翱翔于雪山之巅的山鹰,他们对鹰几乎是“图腾似的崇拜”,把鹰当做强者、英雄的象征,以至将鹰人格化。在塔吉克族的传统社会文化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鹰的故事、鹰的民歌、鹰的寓言和鹰的谚语,甚至连舞蹈的起源都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寄托着塔吉克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塔吉克族的舞蹈就是模拟雄鹰的动作,时而振翅直上,时而展翅回旋,时而收翅降落,舞姿轻松活泼,动作矫健优美,所以人们称它为“鹰舞”。

鹰舞是由舞蹈和鹰笛的曲调两部分组成。鹰舞是民间传统舞蹈,鹰笛的曲调也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曲调。鹰舞的动作和鹰笛的曲调都十分优美,富有特色,在新疆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

鹰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间传统自娱性舞蹈,也是塔吉克人表达欢乐的一种方式。他们跳起鹰舞来没有场地、人数的限制,高兴的时候既可在田间地头,也可在牧羊的草甸上,甚至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起舞。只要有了喜事,或是开心的事情,他们就会跳起鹰舞助兴或是抒发自己的感情。鹰舞的动作也是丰富多彩,极富美感。男子起舞时,两臂一前一后,前高后低,步伐敏捷,时而两肩微微上下抖动,时而盘旋仰步,如鹰起隼落。女子起舞时,随着音乐的节奏,双手高高举起或向外伸展或向内旋转,动作柔和、平稳,给人一种美感。男女共舞时,以其多变的舞蹈动作和默契的配合,形成了塔吉克舞蹈最生动、最富有诗意的景观。

关于鹰笛,汉朝以来的史书和音乐志中都有记载。塔吉克族的鹰笛是用鹰的翅骨做成的,只有三孔,也称“三孔骨笛”。笛长约25厘米到26厘米,整个鹰笛稍有弯曲,吹的一头直径稍大,约有1.5厘米,有孔的一头直径较小,约有1厘米,是塔吉克民族独有的一种吹奏乐器。鹰有大小和老少之分,所以鹰笛的长短和粗细也不一,而每一对鹰笛发出的音质也不一样,同一鹰翅膀上取下的翅骨,做成的鹰笛才能达到完全一致的要求,这对鹰笛才能一起演奏。一对音质完全一样的鹰笛,若其中的一支丢失或是损坏,那么,另一支鹰笛将无法与其它鹰笛合奏,只能用来独奏。

塔吉克人在吹鹰笛时多为两人,塔吉克人说,鹰飞翔时是用两只翅膀,吹鹰笛时也要用它的两只翅膀做成的鹰笛来吹,鹰笛的音调多为半音,两人合奏时吹出一个整音,演奏时难度较大,用鱼咬尾式的吹奏法来演奏,都以C调为主。鹰笛虽然只有三孔,但可吹出7个音节,这显得十分神奇。鹰笛的曲子也有一个人吹的,但吹这种曲调时,多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去吹,因为这是在思念家乡或是情人时吹的曲调,笛声悠扬而动听,表达和抒发了吹奏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塔吉克人表演的鹰舞,即使他们没有穿民族服装,也没有纳依(用鹰翅骨制作的短笛)和手鼓伴舞,但在蓝天白云之下的帕米尔高原上,你还是会被“太阳部落”这种原生态的舞蹈深深震撼。

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是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广场歌舞聚会”之意,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参加麦西莱甫的人数不限,一般在节假日或傍晚休息时举行。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表演杂技魔术、跳舞娱乐,大家都可登场表演节目。

麦西来甫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具有传播艺术和道德风尚的社会作用。麦西来甫分为节日、野游、婚娶、轮流举办等多种举办形式。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乐曲舞蹈、娱乐游戏和惩罚行为不端者。

乐曲舞蹈是以传统大型曲十二木卡姆为主,开始时一人独唱,接着几个人打起手鼓,参加的人男女成双结对,翩翩起舞,舞蹈的动作不断变化,节秦越来越快,所有的人单独旋转,直到疲乏或头晕退下,最后只下一、二人时达到高潮,他们便成了舞场上的佼佼者。这样,一轮结束,一曲又起,反复几次。

接着开始娱乐游戏。其中较著名的游戏有抢“黛莱”(腰带)、献茶和民歌。“黛莱”游戏动作敏捷,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在男女青年间进行,能成为表达成恋人间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情的一种手势。献茶和唱民歌也非常有趣,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在全场中众手相传,每个递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民歌或联句。如果传递动作出错或将水洒倒,都被“罚”唱或说一则笑话。这种娱乐形式,要求参加麦西来甫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比娴熟的技巧和对答如流的才华,客观上也起了繁荣民间文学的作用。有时说笑话也是娱乐形式中的一项,人物的诙谐言谈和动作,博得人们的阵阵笑声,深受欢迎。

麦西来甫的第三部分为惩罚不守道德规范和纪律的人,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推选办事公正无私、有威望的人担任“首领”和“法”为纪律执行人。他们有权对那些不经允许而离开现场、无故迟到、舞中破坏秩序等违反纪律者进行“审讯”、“裁决”和“惩罚”,让其站在公众中间,接受大家的质问和指责,然后由“法官”“判决”,实行惩罚。受惩罚者,或拿出食物、水果等招待大家,或做种种令人发笑的游戏,如“做烤包子”、“雄鹰捉兔”、“榨油”、“照相”、“两个老婆”,其间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娱乐,达到维护道德规范和纪律的目的。

麦西来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喀什、伊犁地区有同行间轮流举行的麦西来甫、季节性野游麦西来甫、少女少妇举行的麦西来甫等。在南疆的麦盖提县还有“节日麦西来甫”、“婚娶麦西来甫”、“邀请麦西来甫”、“道歉麦西来甫”等等。新疆各地的麦西来甫,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其中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来甫”最负盛名。刀郎麦西来甫是刀郎人民的传统民族艺术,是刀郎人民随身携带、不可分离的精神营养。

赛乃姆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赛乃姆在维吾尔语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为女人的名字。赛乃姆舞是广泛流传于维吾尔族中,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的舞蹈,并无规定动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对而舞,人数不限,舞时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总是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

新疆地域辽阔,使赛乃姆舞蹈又有不同的地方风格。南疆以喀什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舞蹈比较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慢,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动人舞姿与体态,恰似当年柘枝舞的再现,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亲友欢聚时都要举行麦西来甫晚会,都要跳赛乃姆。每次由村里一家做东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参加,晚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跳赛乃姆,并穿插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有时也演唱木卡姆,猜谜语、吟诗等。比如在举行婚礼的第一天,一般由男女双方的朋友分别把新郎、新娘及亲友邀请到家里进行庆贺。当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前往女方家里迎亲,一路上管弦齐奏,载歌载舞,这一天自始至终都是跳赛乃姆。表演赛乃姆时,大家围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除演唱群众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场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解放后,随着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广大维吾尔族劳动妇女多能在群众性的场所跳赛乃姆了。

木卡姆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它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

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以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所以说十二木卡姆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和民俗为一体的艺术佳品。

喀什,是遥远的歌舞之乡,是让人分不清是故乡还是异乡的地方。喀什的民族歌舞,魅力无穷,它正慢慢地掀开喀什神秘的面纱,向广大中外游客展现历史喀什、文化喀什、风情喀什、多彩喀什,以粗犷豪放的舞蹈、充满异域情调的旋律,引起游客的精神震撼和心灵共鸣,对美丽的喀什留恋忘返,让人在激情的旋律中穿越千年,走进喀什、体验风情,领略歌舞的神奇魅力。新疆的风土人情令人大开眼界,喀什的“异国情调”定会令你不虚此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郭小璇]

标签:喀什 旅游 凤凰旅游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凤凰旅游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