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哥德堡号”对我们的重要历史意义

2013年12月01日 22:35
来源:航海日网站 作者:亦土

一个“哥德堡”号在中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面对“哥德堡”号历时10年、穿越260年时空、跨越近4万海里大洋的行动,有艳羡、追捧的,称“哥德堡”为了增进中瑞的友好交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意义深远,气魄宏大,续写了新的海洋文明篇章;有刨根寻底、追溯历史的,竟查出“哥德堡”号所属的瑞典东印度公司正是当年向中国贩运鸦片的始作俑者;有思绪万千、痛惜泱泱大国竟不敌人口不足千万小国的,发出“瞧瞧人家瑞典人”的感慨;更有触景生情、痛心疾首的,质问:中国为何不重建郑和“宝船”?中国人为何一直缺少海洋意识?等等。然而,俗话说“外行看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到底“哥德堡”号复航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海洋圈内的人更应从“哥德堡”号得到哪些启示?

首先,综观人类文明史发展,海洋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成为各国权益之争的焦点,成为进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得益于海洋,沿海地区用仅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产值是最好的证明。海洋意识也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制高点,海洋意识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休戚相关。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几乎都是海洋国家,都有着很强的海洋意识、责任。海洋意识已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开放、创新、开拓、竞争的精神。

瑞典人的海洋意识由大航海时代发端,如今“海洋立国”已成为全民族为之奋斗的目标。长期以来,也正是瑞典人坚持走向海洋、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使他们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制造业生产力效率,获得仅次于芬兰和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成了全球科技创新指数第一的国家。可以说,从瑞典我们看到向海而兴的辉煌,读出全民海洋意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再看我们的差距,虽是海洋大国,但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到现在仍有多数人对海洋的漠不关心,都说明了传统大陆观念、思维依然根深蒂固,海洋强国的道路任重道远。

如今,“地球村”“全球化”“国际先进”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这一切的实现与否都源于海洋意识的强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经由海洋,树立起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海洋意识,走向更深更广层面的开放。因此,如何从“哥德堡号”重航,发现、认识海洋的潜力,树立海洋意识,不仅仅要走向海洋,更要首先树立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海洋意识。瑞典人对海洋的认识、理解、实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反思。瑞典人从海洋得到的启示,也应对我们有所帮助。这才是“哥德堡”号对于我们的意义所在。

其次,坐而论道与脚踏实地,怨天尤人与从我做起,这是真与假、虚与实的界限。瑞典,一个不到千万人口的国家,正是由于脚踏实地的努力,有了全民参与、人人出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哥德堡”号引人关注的还有它成功的运作模式——这艘世界上最大的仿古木制帆船是一项由民间发起、企业赞助、群众参与的“复古工程”。从重建到再次扬帆,所需的资金并非来自政府,而是由分段决策,民间和企业多头集资,通过充分的市场运作来完成的。

“哥德堡”号的复制计划吸引了瑞典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许多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为这项工程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甚至一个人花25美元,就可以捐一枚大铁钉,钉在船上,同时收到一份捐赠证书,还盖着一个古朴的红色腊樱……参与复制过程的工匠们绝大多数是志愿者。终于,从1995年起,瑞典人用10年的时间,花了3000多万美元复制出了他们的“海上英雄”——“哥德堡”号。

从短期看,这个庞大的项目似乎与盈利无关,但瑞典人更看重这个项目背的长远效益——用哥德堡市市长约翰松的话来说:“从前,‘哥德堡’号到中国带的是银币,现在,我们带的是友谊和商机。”一批“哥德堡号”帆船复建的主要赞助商也表示,除了借机宣传、推介自己,更期望通过此能与中国开展多方合作。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曾呼吁重建郑和“宝船”,但似乎得到的回应廖廖。有人认为国家应出资投建,当年郑和“宝船”不就是国家行为吗?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看看瑞典人是如何做的。这也是“哥德堡”号带给圈内人的一个思考点。

中国曾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航海方面。如今,作为瑞典航海的象征,“哥德堡”号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虽然承载的目标依然是过去的商业机遇,但其产生的宣传及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效益是巨大的。而作为中国航海象征的郑和“宝船”,何时能再度扬帆世界,成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经济使者、文化使者、和平使者?

一艘古船,“哥德堡”号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记忆与思考。特别是当把它放在大历史中观看,那段历史是值得我们细细研究,重新审视,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责任编辑:曹晓娟] 标签:哥德堡号 历史 意义 旅游 凤凰网旅游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