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会”上,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关于恢复“裸体拉纤”的大胆提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指责者有之,出谋划策者有之……
神龙溪畔,纤绳助推旅游潮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巴东神农溪开始从事旅游开发工作,纤夫拉纤成为景点最大的卖点。
据从小在巴东神农溪畔长大、现已年过八旬的作家卢道夫介绍,神农溪奇美险峻,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60余处,船工撑船是神农溪景观之“最”。这片溪流水急滩险,船工需涉水拉纤。他幼时常常看到,走在最前边的“头纤”和船尾的“驾长”,时而带头吼起号子,船工前呼后应,声震峡谷、声势壮观。有时,船在呈“之”字形的水道中横冲直撞,“驾长”手中一把橹、一杆篙,控制船的方向,船在急湍的水流中飞速行进。这位老作家认为,素有“山川险胜甲荆南”的湖北恩施州巴东地区,是古代巴人故里,是巴文化、楚文化、土苗文化交汇地,是纤夫文化较为突出之地。近年,巴东神农溪纤夫文化通过传承与延伸,使不少旅游者心向往之。一些江流沿岸的景区,用艺术形式还原纤夫历史面目,让游人可以直观感受纤夫与激流拼搏过程中的美感,很有意趣。
据北京10余家旅行社的销售代表介绍,近年,与长江三峡一衣带水的神农溪景区主打的“纤夫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2009巴东·中国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时,全国50余家旅行社、1万余名中外游客在景区尽情感受了纤夫之魂、巴人之韵。
据记者从巴东县委宣传部了解,去年4月18日纤夫文化节期间,神农溪景区的一幕幕场景让中外游人激情四溢,“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嗬嘿!挺起腰杆,嗨哟,往上爬哟,嘿嘿……”的纤夫号子声震峡谷。去年,湖北恩施旅游文化丛书《神农溪纤夫文化》也出现在景区,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探索神农溪流域纤夫文化的专著。前不久,在巴东县第37次县政府常务会上,2010年中国·三峡纤夫节举办时间确定为4月18日至5月18日,活动内容包括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开幕式、百舟竞技、“纤夫杯”摄影大赛和“百家企业走双神”等活动。
“裸体拉纤”,众说纷纭
湖北恩施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提出要在神农溪景区恢复“裸体拉纤”。他的立意很明确:神农溪景区正是在纤夫文化的拉动下名声大噪。巴东神农溪裸体纤夫是三峡古老拉纤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游客在神农溪很难看到还原历史面貌的裸体纤夫。
据几家恩施州当地媒体报道,这段发言获得了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界的呼应。恩施州旅游局局长孙兴无表示,此建议有创意,但在景区内实行常态化的“裸纤”还需进一步论证。当地业界人士表示,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必要将裸体纤夫文化发扬光大,进行高水平的旅游营销。
为何非要裸体拉纤?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说,年少时,他曾问过裸体纤夫,为什么不穿裤子。回答是,一是穿衣裤拉纤不好用力,有打滑现象,二是纤夫从水中走出后,裤子紧贴在身上,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同时打湿了的身体让自己身体的热度去烤干,中医认为对身体很不利。就裸体纤夫表演问题,刘德谦表示,今日,裸体纤夫的现象尽管很少见,但是,如把这个作为一个旅游的招牌来吸引人,可能在思考上有些欠妥。或许,此现象可能出于美学欣赏角度,让游人通过在江畔观览,看到人体形态美、动态美,但是用在什么地方很值得商榷,比如用在绘画、摄影、雕塑上来欣赏这类人体美还可以,但是,作为展示对象,有些不妥。
针对恩施州姚委员的呼吁,油画鉴赏家、旅行家童海涛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早在19世纪后期,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的成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很感人:烈日酷暑,漫长荒芜的沙滩上,汗流浃背的纤夫拖着货船,筋脉凸起,步履沉重。通过人物的神态、姿态,体现了纤夫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裸体艺术作为一种观赏形式历来有之,譬如雕塑“思想者”等。神农溪作为一家景区,试图还原历史真貌,让游人通过纤夫肌肉隆起、艰难向前联想到力与美的组合关系,感悟人生的艰辛和拼搏中的乐趣,可以尝试。
曾参与过一些景区实景演出策划的影视导演苏瑞欣认为,在男男女女、老人孩童面前展示裸体纤夫,不太符合国情和公序民俗。当今,交通线路通畅、交通工具先进便捷,由此,作为景区表演项目,不管从纤夫表情、拉纤的力度,还是从整体场景来说,不可能还原纤夫的真实面貌。既如此,倒不如利用声光影等科技手段,让来神农溪的游人从屏幕上看到当年纤夫的背影和近貌,裸露部分可以模糊,近景表情与肌肉部分可以做特写。通过人们的丰富想像,还原历史本貌。
合理有限开发“裸体拉纤”
□刘思敏
“裸体纤夫”是长江三峡核心地带古老拉纤文化的活化石。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景区的纤夫拉纤名扬海内外,三峡库区蓄水后,拉纤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近年来,还原原生态拉纤的呼声时有所闻。今年2月25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两会”上,该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大声疾呼:恢复巴东的“裸体纤夫文化”。3月26日,神农溪景区应部分游客的要求,恢复了“裸体拉纤”旅游项目。于是,人声鼎沸,骂声一片。
追根溯源,“裸体拉纤”现象的产生与存续,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条件紧密相连:一方面纤夫穿着衣服泡在江水中拉纤不便,衣服浸湿后容易贴在身上磨破皮肤,另一方面纤夫生活贫困,衣服常年浸泡在水中很容易腐坏。千百年来,“裸体拉纤”成为一种生产习惯。换句话说,“裸体拉纤”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落后的生产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然而,“裸体拉纤”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绝不是一种耻辱,更不是诲淫诲盗,而是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抗争的生存意志的体现,同时堪称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一些地方作为生活方式存在的裸浴等遗风遗俗相比,无疑更具有积极意义。
而今,昔日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长江三峡地区,“高峡出平湖”,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拉纤行船这种交通运输方式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裸体拉纤”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但“裸体拉纤”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不需要记忆、再现与传承?旅游开发是不是记忆、再现、与传承这种文化的最佳或合宜的载体?都是无须回避、值得探讨的问题。
毋庸讳言,这种“裸体拉纤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景区显而易见属于公共场所,而公共场所对穿着打扮有一定的底线要求。那些买了门票进了景区却不愿接受此项目的游客的权益,应该如何得到保障?
在这个炒作文化泛滥的时代,经营者难以自证清白,公众也很难排除经营者肆意炒作的动机,甚至或许经营者的本意就仅仅是为了赚钱,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毫不相干。但是,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不会因为经营者或许极端功利的动机而失去通过某种方式保留下去的价值——而旅游可能就是最好的载体,仅仅是博物馆的陈列和介绍是远远不够的。
人体本身(无论男人、女人)的邪恶与美好,只取决于观察者的眼睛与心态。在笔者看来,以“裸”为噱头或谈“裸”色变,在现代文明社会都难免显得偏狭。我们完全可以动机单纯一点,心态平和一点,合理、有限、有条件地以“旅游产品”的模式来记忆、再现与传承这种古老生产方式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同人体摄影虽然已被较为普遍地视为艺术创作,然而依然不能随处进行一样,“裸体拉纤”旅游项目也需要一个相对隐蔽的环境,划定特定的活动空间。毕竟这种旅游产品不具有普适性,理应是一种小众产品。游客应该有知情并自主选择的权利——体验或者不体验。经营者也应该制定相关规则,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尽到充分提示的义务,并把未成年游客有效地排除在外。(来源:《中国旅游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冯新生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