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丹霞山美景
在巴西利亚举办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申报成功,使得中国的世界遗产达到40个。这些高达十几亿的巨资究竟花到了哪里?政府一掷千金冲动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一个文化事业,为何要搞得像体育比赛那样杀气腾腾呢?耗费十几亿元请来一个“名号”到底值不值得?[点击参与评论] [参与围脖讨论]
【正方:十几亿花得值】
我国再掀申遗热 专家称丹霞十几亿花得值
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申遗整治的一年多时间里,景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旅游区都做了过去几十年和今后几十年的事。世界遗产被称为“地球的名片”,是所在国家的荣誉和自豪,花十几个亿拿到6个地的遗产品牌,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比较小的。[详细]
【反方:名头虽好 别太当回事】
“打包申遗”像卖书号
对于“捆绑式申遗”,高巍认为,这是“比较特殊的做法”,在国外“并不多见”。 “这就像几年前出版社卖丛书号,名义上是同一套书,但实际上是不同的书商在运作,彼此之间联系不大。”高巍比喻道。成为“世界遗产”,好处显而易见,比如门票上涨已成惯例,虽然少林寺表态绝不会跟风,但高巍认为,“随便开几个项目或划出一些景区,再另外收门票,还不是一样?总之,办法有的是。”[详细]
“世界遗产”只是一个称呼
“有世界遗产的名头当然好,但没有也别太当回事。”高巍认为,关键是少数国人有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外国人说好,才觉得珍贵。 “在人家眼里,文化、遗产、大师只不过就是个称呼而已,可我们却把它当成了荣誉和职称。”郝晓辉认为,这是“官文化”的传统积淀所致。[详细]
申遗不能成涨价理由 一流景区不该“一流”价格
其实不说大家也知道,申遗活动现在成了一些地方的大宗生意。为了获得世遗称号,许多地方都花了血本,对各自景点进行包装策划和游说“拉票”。在这种背景下,想要申遗成功的地方自觉不涨价,简直是与虎谋皮。[详细]
【申遗背后的经济利益】
而在中国一些地方,遗产的文化价值尽管也被捧上天,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经济价值。如此,“申遗”模式十分符合“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式。
最突出的要数河南的龙门石窟和山西的平遥古城。
例如年财政收入刚过2亿的新宁县为“申遗”“豪赌”了4.5亿,是为投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申遗”前每年门票收入不足1000万,“申遗”成功六年后这一数字已经达到7300万元,是为产出。各地正是在看到高回报之后,才不计成本地高投入。
平遥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1998年门票收入从申报前的18万元一跃而至500多万元;龙门石窟2000年申遗成功后,门票收入“连续翻番”,申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2005年门票年收入则达到6000万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