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1日,鄂尔多斯,阳光明媚。
刚刚竣工的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会场,雄伟宏阔,人烟如织,车来车往……
首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于当天隆重开幕。今后,两年一度的大会不但是鄂尔多斯市全力以赴的重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成了鄂尔多斯市的一大节日和胜景。尽管首届参赛运动员不是很多,但无论蒙古还是埃及都派人远道而来。据说当地的想法是把这个盛会发展成为“草原奥运会”。无论这宏图愿景是真是假,想法都足以震撼白云下的赛场。
更令人震撼的是,几年后,这个中国西部沙漠中的城市,创造财富的能力将有可能与香港比肩。
一波又一波,更多的震撼消息接踵而至。鄂尔多斯欲建黄河中上游金融中心,欲打造世界级能源总部基地、世界级能源交易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享受世界级的声誉和世界级的影响力。而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内蒙古自然环境最差、经济最落后、生活水平最低的地区之一。
听起来,就像一个农村小伙,忽然有了当国际影星的打算。
回看新世纪的10年,共和国版图上确实没有哪一个地方像鄂尔多斯一样创造如此多的世界之最和全国第一。神华煤液化项目世界第一,苏格里整装气田项目亚洲第一,煤电联产循环经济项目世界第一,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中国第一个突破亿吨的产煤地级市,羊绒制品占全国三分之一、世界四分之一,黑岱沟露天煤矿产量全国第一,2009年人均GDP全国第一……
简单的几个“一”已经说明,“农村小伙”的梦,不是白日梦,是真真切切的目标。
一年多前,内蒙古自治区在北京举办了面向全球高层次人才招聘会,鄂尔多斯引进的最多。中国社科院《2009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显示,鄂尔多斯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这份报告更是极大地诱惑了大批的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各路人才潮涌而来。
无论内资还是外资,对鄂尔多斯的投资都呈几何级递增趋势。招商不用“引”,开始“选”了。市场嗅觉向来最灵敏的浙商们,已经在这里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商会,准备打“持久战”……
鄂尔多斯,如一股猛烈的高原风,带着强大的吸引力,刮过东南西北,吸引了无数眼球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目光,抛给了鄂尔多斯。
为什么要选择鄂尔多斯?
一、大历史的选择与使命
每一段震惊世界的发展史背后必有一段非同寻常的奋斗史,更有人们必去解读的历史密码。
鄂尔多斯的地名形成于15世纪,意思是 “众多宫殿”。清朝时,这片地区被称为伊克昭盟,到民国时,下属的7旗县已经没有一个叫鄂尔多斯的地名了。直到原伊盟羊绒厂改名“鄂尔多斯”,无意间挽救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鄂尔多斯也是成吉思汗选择长眠的地方。一个曾教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情有独钟的地方,迟早会被想起。
历史在等,成吉思汗在等。
800年后,本该属于这个地方的梦想,醒来了。
历史呼唤鄂尔多斯醒来的礼物,就是丰富的地下资源。鄂尔多斯的地理地貌,可以用两个“48%”来概括: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48%。造物主给这里留下千沟万壑、狰狞荒漠的同时,也留下了浩浩煤海。这里的煤炭储量占内蒙古自治区一半,占全国六分之一。过去大多数人因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 口号而知道鄂尔多斯,其实带给世界更多温暖的,是丰富的煤炭,还有天然气、天然碱、芒硝、黄铁矿、泥煤矿、石膏、石灰岩……
只是,大概成吉思汗也没想到,这片土地的后人会把这笔馈赠运用得如此好。他们在恰当的时候抓住了恰当的机遇,做了恰当的决择,走了恰当的路。近年来新崛起的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禀赋与鄂尔多斯类似的内蒙古东部一些城市、山西的吕梁、陕西的榆林等,数鄂尔多斯发展得最好。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30年的改革开放和10年的西部大开发两段“简史”,也需要西部有一个实验室和博物馆式的城市样本。鄂尔多斯凭自己的实力担当了这个样本,被列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
于是,在新的历史阶段,鄂尔多斯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曾一无所有的成吉思汗,成为世界最大疆土之王;曾一无所有的鄂尔多斯,成为国内外最为瞩目的西部城市。
历史不一定重复事实,但历史重复规律,特别是这种大无大有的规律。
二、大产业的定型与转型
《求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关于“鄂尔多斯模式”的思考中曾如此表述大企业对鄂尔多斯的青睐:“鄂尔多斯地方偏僻,交通落后,远离市场,既没有大城市和经济体的辐射带动,也没有国家政策倾斜,按常理讲对企业吸引力不大。但情形恰好相反,这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项目多、大企业多,有一批国际或国内第一的项目,有一批著名企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据统计,鄂尔多斯产值过亿的企业超过一百家。这些企业不约而同选择鄂尔多斯,主要集中在煤炭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生态产业等领域。
煤炭业
鄂尔多斯煤炭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解放后至上世纪末,中央大型企业更多选择了山西与东北作为能源基地。因为这两个地区距离工业中心更近,交通也更便利。难以争取到央企的进驻,鄂尔多斯地方政府就更多地鼓励本地企业发展,并陆续培育出了伊泰、亿利、伊东、汇能、乌兰、满世等地方大型矿企,使得此后鄂尔多斯财富的民间化程度也更高。2009年全市产煤3.3亿吨,其中2.1亿吨是本地民营企业开采的,只有1.2亿吨由央企开采。
2005年,国内能源经济景气周期到来。鄂尔多斯政府做出一个超前而又大胆的决定:对572家煤矿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大范围的技术改造。这项措施比相邻的山西省早了4年。鄂尔多斯的煤矿从2000年的1901座减到了260座,回采率由过去的30%达到了75%,百万吨死亡率减少到0.015%。
如今,煤炭业的大企业无不“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以大项目、大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推动高级生产要素集聚,正在逐步实现产业的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建成千万吨级煤矿9座,其中包括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井工煤矿布尔台煤矿,国内第一大露天煤矿神华哈尔乌素露天煤矿。
据初步估算,每天约有超过10万辆重型卡车奔波在鄂尔多斯到包头的公路上。煤炭从鄂尔多斯的土地下挖出,在100公里外的包头装上火车,沿着铁路运到秦皇岛装入海轮,再经渤海、黄海、东海进入长江口,输送到东部工业基地。另有20%的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或者甲醇、二甲醚、烯烃等工业原料,甚至成为柴油和汽油。
按照现在的年开采量,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100年以上,来此创业的煤、气以及上下游的机械设备、煤化工等企业,正是看准了鄂尔多斯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在鄂尔多斯,快速增长的投资势头,是几年来政府深思熟虑的决策使然,是各大企业博弈百年的一步大棋。
毋庸置疑,鄂尔多斯很快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新能源
2009年暨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后,新能源发展规划已成为业内最为关注的国家级战略产业。据统计,目前中国的新能源应用总量仅占全部能源的3%,尽管有着政策的大力扶持,但真正能够盈利的新能源企业却寥寥无几。然而还是有一大批实践者在西北的一个城市孜孜破解着新能源从理想到现实的种种难关。
这个城市,还叫鄂尔多斯。
目前,鄂尔多斯投身新能源的企业有:内蒙古伊泰集团、亿利资源集团、内蒙古毛乌索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传祥垃圾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西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新锦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鄂尔多斯的能源储备这么丰富,为什么还这么热衷关注新能源?没有什么优惠,却发展起来这么多新能源企业,到底是什么吸引这些企业的呢?
中国能源网的韩小平认为有三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这些年来鄂尔多斯企业通过房地产、煤炭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可以做他们第二步想做的事情;第二,他们在鄂尔多斯能接触到更多能源知识和专家,对能源的未来把握较准;三是投身新能源在相当程度上是企业家社会责任的体现,他们想做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事情。正如民营企业家张双旺所言:“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伊泰有能力也应该去承担这个风险。”
从未来发展看,新能源尽管有利可图,但绝对不是高利行业。回报期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三十年,特别考验企业和政府的耐力。对于鄂尔多斯这个昨夜还身处贫困的城市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困顿的挑战。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伴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必将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也是未来最大的历史性机遇和发展方向。
这一次的机遇,鄂尔多斯能否再次抓住?
生态业
在鄂尔多斯举办的“西部大开发十周年成就展”中,有两张卫星拍摄的2000年和2009年的鄂尔多斯地貌图。两张图,一张土黄色,一张油绿色,由黄到绿的过程,变了10年。讲解员吴晶晶说,在所有的10年对比图中,这是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最满意的。
到过鄂尔多斯的人往往会惊讶于这个“煤城“与其他“煤城”最大的不同,就是地上、空中见不到一点“煤影”,这里不像靠煤吃饭,更像靠风景吃饭的旅游城市。
其实,鄂尔多斯也有过黑烟缭绕、彩雾漂浮的状况。能变成今天的绿色大市,华丽的转身充满艰辛。特别是,对一个曾经封闭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变革农牧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难度更大,始终伴随着激烈的思想碰撞、观念冲突和自我扬弃。面对不间歇的争论和不满,鄂尔多斯决策者们毫不动摇,看准了就坚持到底。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单纯依靠国家投资搞生态建设,只讲公益性、社会性、观赏性,不讲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的路子是行不通的,要把“绿起来”和“富起来”有机结合。于是,从大力发展林沙草等生态产业入手,树立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经营沙漠的理念。最终,出现了东达、亿利、宏业等成功的企业。
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是全球首家开发绿电、富民治沙示范项目,采用沙柳发电,对于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总经理李京陆,一位崇尚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的企业家,就是抱着一心治沙的理想,投身生物发电项目的。“20万亩沙地种植沙柳就可以建一座电厂,内蒙古有60亿亩这样的沙漠,依此类推,沙漠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绿色长城。” 李京陆说, “有一天毛乌素沙漠没有了,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李京陆是山西人,“过去晋商来内蒙古经商3年一结账,我打算30年一结账,当沙漠变成绿洲后结账。”
不仅仅是沙柳,沙漠里有许许多多的生命,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随便列举一样都能变成钱。比如说库布其沙漠的甘草全国有名,曾经吸引了一辈辈走西口的汉子。如今,甘草产业在库布其犹如老树新芽,又一次焕发了生机。
这几年,随着生态的转变,天空中云层渐渐多了,增雨的机会越来越多。鄂尔多斯逐渐被绿色占领。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两个“48%”的贫瘠之地全部披上了绿装。境内无一家企业污染物排入黄河。
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部长苏建荣更为全面地总结了鄂尔多斯生态业恢复的奥妙:一是机制,过去草原公有,无人珍惜,现在承包到户,人人爱惜。二是政策,退耕还林还草,政府有补贴,可维持农牧民的生活。三是产业化,“种绿得绿”。四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禁牧、休牧、舍饲制度减轻了草原负担。五是生态移民,5年移出全市农牧业总人口的44%。
退化的草原,正在归来。优化的生态,进一步推动了鄂尔多斯的旅游产业,旅游产业进一步推动了鄂尔多斯的文化产业。归来的草原,如一条结实的链绳,串联了一层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帮助鄂尔多斯的转型走向成功。
保住了草才有了树,保住了草树就保住了土,保住了土才有鄂尔多斯明天的财富。财富再多人会老,只有青山不会老。反之,只要青山在,人就不会老。
三、大金融的高瞻与高招
金融业是一个城市新经济的台柱,也是鄂尔多斯产业转型中的诉求。但当地的金融体系并不发达,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城信社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正规的融资渠道。一边是拥有大量闲散资金的富商和居民,一边是急需投资的创业者和民营企业。在自发意识的推动下,大量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门面下的“草根金融”应运而生。
鄂尔多斯党政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在当前环境下,一个地方快速发展的历史,也必然是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只有培育了良好的金融业态,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于是,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河畔,中国西北方最大的金融城规划出笼。
一个沙漠边缘的城市要建“金融CBD”?是好高骛远还是高瞻远瞩?
我们不妨运用经济学分析一下:当消费者可利用的金融理财工具非常有限时,人们没有办法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产品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生活,只好把钱存起来,或者买房产等固定资产,拉动服务性消费后劲自然不足,加大了当地推动三产发展的困难。如果普通民众能通过购买当地的金融产品,分享到一部分红利,社会财富才有可能不会因规模化生产销售而变得两极分化。鄂尔多斯目前的工农业都在走规模化经营道路,建立金融证券中心不失为一种预防两极矛盾的途径。而且,让民间融资的发展空间大大增加,当地人的存款可以用于当地发展,减少了资本外流。
再则,鄂尔多斯人憨厚诚信的性格,恰恰是金融生态的重要要素。据了解,目前鄂尔多斯有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机构一千多家。这种民间金融,以“信”为保,如果彼此熟悉,有时借贷几十万连个借条都不打。借钱这么容易?收不回怎么办?也许,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的“诚信生态说”可以解释:“越不讲诚信的地方,越难借到钱,贷款利息越高,因为放贷风险高;相反,越讲信用的地方,越容易借到钱,贷款利息还低,因为资本流动活跃,形成一种良性金融生态”。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德之本,信也。鄂尔多斯人的“信”,是鄂尔多斯“大胜”的道德基础,也是未来金融业崛起的社会基础。
鄂尔多斯享有“金融生态城市”的称号,不虚此名。
四、大风景的底色与本色
西部风景,美在大大方方,自自然然,不遮不掩,无拘无束。不批绿衣时,赤裸相对,水草丰茂时,又绿得无边。
自然之外,鄂尔多斯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大景,是成吉思汗陵。
不像其他地方,这里的树、殿、陵,没有围墙环绕。走在宽阔的大道上,斜阳抹过古冢,西风吹过绿林,陵内招魂长明灯800年不曾灭过,叫人实在感叹,帝国雄风今犹在啊。
来成陵,很容易感染自然对人的洗礼,“此处一日游,退却十年愁”。城市里车水马龙,脚步迅速,信息过剩,耳根不静,怎会有思古之幽情?不识天地之悠,很多烦恼也纠结不散,这是城市病的一大主因。人们走向西部,走向高原,大多怀着寄情自然,寻找回归的心。但在旅游大开发的热潮下,能使人净化、回归的山水,所剩无几。如苏东坡追求的大江赤壁清风明月,如陶渊明追求的悠然南山东篱采菊,今天已难寻了;而成陵,贯天地大气,容万民之情,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完美融合。
更重要的是,想读懂草原,读懂草原人的性格,一定要到这里来。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君王,没有哪一个君王如成吉思汗打下的江山大。无数座皇陵,没有哪一座如成吉思汗陵这样让人无限崇敬和无尽思考。
来这里看风景的人,不会看的入眼,会看的入心。
有如看鄂尔多斯,不懂的看面,懂的看魂。
五、大性情的胆略与战略
是什么文化特性,推动鄂尔多斯崛起?
也许受传统传播意象的渲染,外界看草原人,大多是力量型的,长于力而短于理。连我自己,也疑惑地提问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是否是草原人性情的简明爽快,不等不拖,使鄂尔多斯抓住了每一次发展机会?
后来逐步接触鄂尔多斯,看他们不愚不迂,有思有作,作而出新,对鄂尔多斯挺起脊梁的精神动力有所明了。
“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广东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三不论”口号。这口号就像是为评论鄂尔多斯走过来的历程而“量身定做”的。但是,鄂尔多斯不是特区,并不享有特区的特殊政策和特别待遇。在面对难题死局的时候,决策者们如采取非常之举,其所承担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所以说,假定决策者们的“识”是同一水平的,那么“胆”的作用就是决定性的。而支持胆识充分释放的动力是什么?这就是性格与精神的魅力了。鄂尔多斯市决策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种迅速作出决策的勇气,身居内陆敢当天下先的胆气,却始终存在,并且有吸收有继承,有创造有超越。
著名作家梁衡说过:“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必平平。”
地区的分量就是人的分量。
而与执政者共同引领鄂尔多斯“时代潮”的当地企业家,则是朴素中透着智慧,理性中裹挟感性。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形容中国企业家——“儒商”,强调仁义、理智、诚信,不要为富不仁,不要为自己多赚一分钱而伤别人利益。其实这是全球的商业伦理,美国的任何一家商学院都在教。鄂尔多斯的企业家们很少有“海龟”,起步时也没有条件去上什么商学院,只是天然的性格和本土文化,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同样的商业伦理。在任何一个城市的书店,有关管理理论、成功理论、实践理论的书,汗牛充栋,无法计数。但真正的理论,恰恰是朴素的。就像人类在科学上费尽心机去研究,回头一看,远不如自然界存在的物和理,于是仿生学成了永不过时的科学。很多人喜爱的蒙古歌,唱树叶长,唱草发芽,唱北风吹,唱雁南飞,不矫情不迂回,怎么活着就怎么唱,讴歌的也正是草原人这样的性情。
人与事做到极处,无他,本然。
六、大发展的警示与启示
和大部分城市一样,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社会发展问题会随之出现。用“资源的诅咒”理论拷问鄂尔多斯的文章,也时见媒体诸端。有的海外媒体甚至给鄂尔多斯新城区康巴什起了个毛骨悚然的名字——“鬼城”。
鄂尔多斯人也承认,鄂尔多斯很多领域存在软肋,支柱产业主要还停留在“原字头”,第三产业服务业等跟不上,百姓炫富和浮躁心态严重等。
鄂尔多斯,下好了第一盘棋,如何下好第二盘乃至全盘棋?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说:“越是发展快我们越是要戒骄戒躁,谨防‘头大’。 一味地听赞歌,对鄂尔多斯是没有好处的。”就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举办期间,杜梓书记专门召集一些中央媒体面对面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杜梓书记接触的干部说,在各种场合,他经常会保持沉默,进入思考。鄂尔多斯的一层又一层轮廓,就这样在深思中慢慢清晰起来。
大部分鄂尔多斯人也经常“省身”,毕竟过去贫寒而简陋的生活和目前富足而充实的生活在鄂尔多斯对比太过强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受过太多对比,但当前后的间隔缩短到10年,这种两极化的体验一定会让人思考更多的问题,即使他没受过多少教育,也会思考,因为这种思考不是一般性的问题探索,而是与自己带着体温的成长或记忆相关联。
今天的鄂尔多斯,已如长江在峡,黄河在壶,不奔腾是不可能的;但在感受冲浪的痛快时,更要静下心来思考,思考如何摒弃飘浮留下厚重,思考如何以制度的方式解决商贸民生等问题,还有从思考的问题上派生出来的更远的问题。
鄂尔多斯说,请对鄂尔多斯多一些耐心。大家会看到,物化的鄂尔多斯,离我们渐行渐远,思想的鄂尔多斯,离我们渐行渐进。
我们期待着,西风吹起鄂尔多斯的思想,依然如温暖的羊绒衫,送向西面八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杨菲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