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游走在乡愁的记忆之中。
高台古城→迷宫里的乡愁
高台古城→迷宫里的乡愁
我去喀什的时候也是盛夏,明晃晃的阳光洒在老城的屋顶和地面上,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生土建筑在街巷中投射下阴影,使得这座老城看起来更加神秘莫测。铁匠铺子里传出的打铁声,弥漫在正午懒洋洋的空气里,显得越发寂寞。一个年轻人坐在小凳子上,很认真地用一把小刀在一个亮闪闪的金属盘子上作画。
穿过随处可见的跨街楼,我看见小巷的深处,几个居民正在墙根下闲聊。我们走过的时候,他们暂停了话题,擦身而过的瞬间,我们彼此交换了一下好奇的眼神。庭院的门口停放着“新P”牌照的新款摩托车,仿佛在告诉人们,即使在这最幽深的老城里,依然可以看到现代化扩张的痕迹。
我曾拜访过老城里一户人家,两层楼的小院,四周都是生土建造的房屋,中间一片空地,燥热的空气被隔绝在外,里面一片清凉。走进屋里,主人拿出奶茶招待我们,香喷喷的馕就像棉被一样,一张张高高地摞在床上。我爬上二楼,放眼望去,整个老城里都是这样的小院,稍稍显得有些杂乱,却也别有一番市井味道。
在描述喀什老城的文字中,我见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迷宫”。在很多当地人看来,喀什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即便是去过北京、上海的人,也依然这样认为。因为那些纵横交错的古老街巷,带给城市无限变幻的可能性,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像空间。
作为远道而来的观光客,我之所以会第一眼就爱上这座老城,是因为它勾起了我的乡愁——其实何止是喀什,这样的街景,曾经存在于我们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里。
这两年不断听到喀什老城即将被拆的消息,很多人都在说,去喀什要趁早,否则就看不到了。据说,8平方公里的高台古城,只有大约1平方公里将得到整体保留,而且很有可能按照旅游景点的样子被重新“包装”——2009年的一天,我坐在机场的候机楼里,手捧一本封面为《最后的喀什》的凤凰周刊,看到这样的消息,忍不住泪流满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