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游走在乡愁的记忆之中。
高台民居
在喀什城中,吐曼河的东岸,还有一个著名的“星期天大巴扎”,这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以前只在星期天开放,如今每天都在营业。我砍了半天价,花15元在那里买到一个很实用的小旅行箱。导游艾利木看见了,问我多少钱,我随口说了个10元,结果他信以为真,非要我指给他看是在哪一家买的。几分钟后,艾利木也拎了一个相同的箱子回来,据说真的只花了10元——我心里直呼上当,却又不好意思明说。
喀什的能量是无穷的,以至于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由头,就能立刻激起我对这座城市的回忆。今年上半年,在章诒和与贺卫方的新书《四手联弹》里,我看到有一篇《告别喀什》。文章里说:“如问喀什之行,有什么最遗憾的事情?要我说的话,那就是没有细看著名的秦尼巴克花园,即当年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我用最快的速度在脑海里搜索“秦尼巴克”这个名字,然后接着读:“当地朋友告知,那里现在是一个名叫‘其尼巴克’的宾馆”——我终于想起来了,我在喀什住的那家酒店,名字跟这很像,叫作“其尼瓦克”。
如果说没有细看一处古迹会让人觉得遗憾的话,那么有幸住在那里,却对它的历史一无所知,是不是一个更大遗憾?
喀什位于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西段交汇点,自古就是商业重镇,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更是西方殖民势力角力的前沿和考古学家、探险家们驻扎的大本营。1912年,英属印度政府把在喀什的“政治代表处”升格为总领事馆,于1913年建成了新的馆舍。“那些跋涉崇山峻岭、经过九死一生,终于来到喀什噶尔的西方人,秦尼巴克门口长亮着的那盏红灯笼是最温馨的符号。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法国的伯希和……都在他们的探险著作或游记里描写过在秦尼巴克受到的热情款待。”
在探险家们前脚后脚来到喀什的一个世纪之后,我也来到了这座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城市,其尼瓦克宾馆大堂里的明灯,也曾给长途旅行中的我带来过温暖。我没有来得及过问它的历史,只是拿起手里的相机,对着酒店门口两位舞者的塑像,和房间窗外正在大兴土木的喀什城,匆匆按下了快门。
我查了很多资料,确信我住的其尼瓦克宾馆就是贺卫方在文章中提到的“其尼巴克宾馆”——其实是与不是又何妨呢,反正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是有故事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