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香港时装周有多远
2010年07月22日 10:29 一财网特约 】 【打印共有评论0

2010香港时装周作品

7月5日开幕的香港春夏时装周与往届的规模类似:为期4天的时装周和相关展会吸引到了1700家的参展商,超过5000名来自全球的专业买手,涉及的领域除了品牌成衣,更有面料、配饰、纺织生产等众多行业。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时装周专门为来自大陆的参展商划出了区域,专供来自杭州、嘉兴、宁波、绍兴和温州5大地区的参展商布展。

也与往常一样,作为全亚洲最大的时装周之一(另外则是风格更加鲜明的东京时装周),即便你很留意身边的时装杂志或是网站,也很难发现连篇累牍的专题报道。其原因大概有二。一则香港时装周目的明确,即以交易为主。在香港时装周上亮相的设计师多来自亚洲各地,挑选标准并不强求其是顶级大牌或者风格前卫,相反更偏向适合日常穿着的品牌。经常有来自印尼、泰国的设计师们在香港时装周中亮相,并因此吸引到亚洲其他地区或者是来自北美和欧洲的时装买手,从而有机会进入全球的销售渠道。这种鼓励交易的风格,并不太受时尚媒体们的青睐。

二则,这些年我们时尚媒体的编辑取向就是吹捧奢侈的国际大牌与推广原创,两手抓。于是读者们要么看到的是来自四大顶级时装周的最新消息,观赏着不仅贵而且常常是无法穿着的超前时尚,时装编辑们则再把这些潮流分解动作反刍之后再教给读者怎么才能又跟风又穿得出门。要么则是反复推荐两只手数得过来的我国优秀原创设计师们——毕竟,在国产设计师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每年要挖掘出一两颗新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者直接导致了读者时装审美的同质化——要么日韩风,要么欧美范儿,城市里最时髦的人也不过如此。即便是走在最洋气的南京西路街头,路人的风格也往往近于雷同,难得能看到几个搭配富于创意又极具个性的例子。后者则在不断炒着冷饭的过程中,捧红了诸如“疑似抄袭”的郭培等“著名”设计师。当然,这绝不完全是媒体的错。这背后,反映着整个时装产业的创造力和容量的制约。

许多人都喜欢拿上海与香港相比较,而本城也常宣传将以创意时尚之都作为发展目标,希望重现东方明珠的盛景。的确有不少人也对此深具信心。比如,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日重似一日的现在,仍有不少在沪的香港同胞们摩拳擦掌准备添置不动产,因为,“与香港比起来,上海的房子真不算贵”,而且,“未来上海一定会全面超越香港。”说到未来,如果不加期限,这种希望恐怕也算不得过分,但仅就创意时尚行业来说,这差距恐怕不会低于10年。

以时装周为例,国内比较大型的也有北京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上海时装周。其中上海时装周还曾经邀请到法国高级时装工会会长携包括Sonia Rykiel,Jean Paul Gaultier等大牌前来参展,当年曾一举提高上海时装周的江湖地位。然而事实证明,那几届上海时装周的大秀与after pary仅仅成为了全上海时髦人士年中无休party中的几场。那时的时装周在复兴公园的帐篷中举行,不少观众在看show结束后直接杀入隔壁的钱柜或是公园另外一角的当年上海最时髦的夜店Park 97。除了成为各色人等的party谈资外,这些大牌的fashion show也并没令上海因此成为国际化的时尚中心——灵光乍现的高调之后,上海时装周便一蹶不振。即便是和后来居上的北京国际时装周相比也颇为逊色,后者每年至少都可以吸引到如祁刚等大多数国内知名设计师每季的新系列发布。

事实证明,时装周的影响,除了门面上的大牌发布会,更需要广泛的行业基础。设计师们的生存环境,本土品牌的蓬勃发展,面料设计等上游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分销商买手的成熟度,消费者们的消费能力与审美习惯,以及设计产业的教育发展——所有这些的总和,最后才能引发创意产业的无限活跃。当我们的商场里能随手看到个性鲜明却未必知名的本土品牌,买手们不再根据品牌catalogue的标准搭配而是具有个人的专业审美与商业判断——到那时,或许我们也会拥有全亚洲甚至全球都“无法忽视的”时装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Kelly 编辑:杨婷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