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维度:“有效需求”的微妙变化
以今年1~8月中国纺织服装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数据作为观察范本,海外市场的有效需求在发生变化。消费结构的下移,代表着消费泡沫的减少。针对于此,企业在设计、品质、渠道的战略对接应上当更加有的放矢。
在孙瑞哲看来,产业未来发展的第二个维度在于:关注“有效需求”动态调整的消费市场。
首先,面对金融危机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他以非常明确的立场否认媒体用“消费萎缩”这样的形容。原因在于:消费需求“萎缩”一词,与纺织服装“数量增长”的趋势相矛盾。“出口下滑的本质原因恰恰在于:市场有效需求的变化。金融危机冲击的是市场的消费结构,原有的消费位阶,从中高端向中低端下滑。”孙瑞哲解释道。
他同时以中国纺织服装对美国市场出口的数据作为观察范本,并且指出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今年1~8月,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的金额下降了3.81%,但是数量却增长了8.99%。另外,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增长了4.09%。这实际上折射出美国消费市场的一个变化——理性消费的趋势正在回归,伴随着金融资产的缩水,中高端的消费泡沫正在减少,而对衣着必需消费品的需求依然坚挺。
因此,孙瑞哲为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支了一招:消除对“消费萎缩”的恐惧心理,更多地去关注消费结构调整下的“有效需求”变化,提供更具优秀设计、合理品质、相对低廉价格的“大众型品牌”。
“经济的复苏与回暖是个可喜的信号。这个时候,对设计、品质和适销对路的渠道构建,将关系到企业能否提供更具性价比竞争力的产品,抓住那些‘左右摇摆’的需求。”孙瑞哲补充道。
运营维度:“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
政府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扶持、产品制造商的身份扩容、传统交易模式的新型转变,都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构建具有竞争力商业模式的可行路径。近几年来,关于“商业模式”的探讨并不少见。不过,孙瑞哲依然选择它成为了产业运营方式的重要维度。
理由很简单,“商业模式”越来越聚焦于在“系统”之内的利益优化格局。而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而言,告别个体竞争的孰弱孰强,“系统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这注定了“商业模式”要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词汇。
那么,符合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设计模式是什么?在孙瑞哲看来,从宏观层面来看,基于政府的引导与推动,品牌与品牌之间横向的“抱团合力”,可以成为未来商业模式设计的一个借鉴方向。
“在中小企业占多数的产业集群内部,商业模式的组织与倡导,离不开政府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引导。依托这样一个组织优势,品牌之间完全可以达成优势捆绑,进行联合的产品开发与品牌推广。”孙瑞哲认为,看到政府的力量,以及合作的清晰共识,恰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着眼点。
另外,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孙瑞哲希望在这个“系统竞争”的格局之下,制造商本身实现身份的转变与扩容。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的“价值渠道”里,建立起自己“最安全的生存方式”。
“能否在一个商业模式中居于主导地位,取决于企业从‘制造商’向‘服务商’和‘零售商’的身份递进。”孙瑞哲表示,“传统的制造、加工商品只适宜传统的商业模式,创新型的商业模式,需要企业变身为一个能够提供产品服务项目、拥有渠道话语权的制造零售商。”
另外,孙瑞哲提出,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在于善用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交易效率。
他表示,目前已经建成的“国家纺织面料馆”,就是立足行业层面,“集成优秀设计、集约推广平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实践。
据了解,被称为“面料图书馆”的国家纺织面料馆除了拥有实体馆址,会员企业还享有在电子交易平台上发布及管理企业商机信息、产品信息、洽谈业务等一系列服务。采购商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打开面料馆网站,就可以查询相关面料信息。
孙瑞哲对其倍加推崇的理由在于:国家纺织面料馆改变了过去需要去交易会现场或专业市场中寻找面料的模式,转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优势,促成“制造商”与“采购商”之间的贸易对接,提高了推广与采购效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