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武士服饰。
蓝布地大襟长袖女子上衣。
缎地刺绣三角荷包。
我的彝族服饰收藏,来自于魔一样引领我前行的彝族文化。许多年以后,在大小凉山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彝族乡村,走过高山河流,走过十几个平凡的春天和雪日。我不是在搜寻,我是在艰辛、愉快与满足中领略和梳理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精湛工艺、博大深邃的文化。我的收藏,主要以精美绝伦的彝族古代服饰为主。同样的,那些古老而充满灵性的彝族漆器、彝族银器、彝文古籍文献和其他的工艺品,也对我有着梦幻般的吸引力。这是我们的衣裳、生活器具,这同样是我们的文化,这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他们不尽的心血和智慧,它需要我们用生命去守护。
在今天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潮中,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受到了强势文化的极大冲击。在近半个世纪中,彝族文化受到了三次大的冲击。致使彝族的文物几乎荡然无存。第一次是1956年民主改革以后,大多数的文物都上缴,造成流失;第二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意识下,破坏殆尽;第三次是在三十年市场经济环境下,被外来人员一抢而空。我们千百年来保持的民间工艺,以及承载它的深厚文化也随之迅速消失。许多人喜新厌旧,在有意无意舍弃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及时地发现其中蕴藏的价值,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收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收藏如火如荼。由于长期扎根于凉山彝族文化谜一样的土壤中,使我自然而然地喜欢且痴迷于彝族文化的收藏,首先是从身边的彝族服饰开始。
全国约有八百万人的彝族,集中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广阔的土地上。彝族服饰是世界上种类最为丰富的服饰。根据支系、地域、服饰习俗和特点不同。专家把它分为凉山型、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
凉山型彝族服饰,代表了北部方言区服饰文化,如今还在活态的存在。它包括凉山州十七个县市及俄边、马边、石棉、汉源、九龙等县,以及云南省的永善、宁蒗、攀枝花、丽江等县市。服饰特色古朴、大气、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彝族服饰的传统风格。男子的头饰都以兹体、奥帖为主,女子的头饰却有奥帖、三角帽、圆盘帽等不同的特色。从款式上来说,彝族上衣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一字襟、贯头衣等主要款式;下装为男裤女裙;饰品是金银珠宝齐全。
彝族古代服饰从制作上来说,彝族女子服饰传统采用麻、棉和羊毛等,捻线纺纱,制作服饰;男子则采用兽皮和牛羊皮制作服饰。
传统彝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是白色、黑色和蓝色。而不是人们所说的红、黄、黑。彝族传统服饰几乎找不到黄色和红色为底的。它来自于彝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逐步丰富的过程。
在四川,彝族刺绣与羌族刺绣齐名,被专家誉为“南彝北羌”。彝族服饰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工艺有贴花、挑花、盘花、锁花、镶嵌、平绣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彝族服饰的关注和收藏也在不断增多。北京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台湾故宫
博物院、台湾政治大学、楚雄州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昭觉彝族服饰展览馆以及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彝族服饰的收藏。
然而,有关彝族服饰的各类活动和研究,却相对较少。1985年,以彝族服饰为参照的服饰为我国夺得第一个国际服饰大奖;1987年彝族服饰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但此后,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彝族服饰专题活动。
长期的彝族服饰收藏,促进了我对彝族服饰的认识和深入研究,促成了彝族服饰活动的开创和积极参与。2005年,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我被北京服装学院杨源教授推介加入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理事会。我的论文《四川昭觉彝族服饰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意义》,入选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集《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
2004年,昭觉举办首届彝族服饰文化节;2005年,昭觉举办首届彝族服饰文化论坛;2006年,昭觉彝族服饰表演团参加北京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开幕式表演,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07年,昭觉彝族服饰表演团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并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被授予“中国少数民族银饰特色县”称号;2008年,文化部授予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之乡”称号,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相互间的情感纽带,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彝族的工艺技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折射出彝族的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文化内涵。彝族服饰不但具有实用穿着价值、工艺美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激励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它值得我们毕生去捍卫和发扬。
藏家简介:
阿吉拉则: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全国彝学学会会员、四川省彝学会理事、凉山州彝学会理事、凉山州曲艺家协会理事、 凉山州语言文化研究会理事、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专家委员会成员。
1
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