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子孙龙”表演“盘龙踞傲”招式。赖伟国摄
信丰县大阿镇在赣南小有名气,素有“半夏之乡”、“草菇之乡”等美誉。盛名之下的小镇,流传着一种有数百年历史的原生态艺术——“子孙龙”。今年,大阿“子孙龙”入选赣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然而,大阿“子孙龙”,这来自农村的草根文化艺术形式,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发展前景堪忧,人才青黄不接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这朵古老“艺术奇葩”绽放光彩。日前,记者走近了大阿“子孙龙”的艺术世界。
“子孙龙”起源于明朝年间信丰大阿镇吕氏家族在正月举办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如今已发展成一个很具地方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又被称为“龙灯会”。“子孙龙”长约30米,龙头和龙身全部是竹篾编织成型的25节灯笼。灯笼编成后就往笼里放置点燃的蜡烛,再用彩纸把龙头、龙身贴成“龙”的图案。“子孙龙”最大特点是龙灯很长,表演动作朴素,表演招式有“龙伸腰”、“龙拱腰”等,还穿插祭拜祖先、恭贺新年、龙灯表演等众多内容。“子孙龙”表演时往往万人空巷,村民们的欢呼加上锣鼓声声,唢呐伴奏,鞭炮齐鸣,整个村庄仿佛都沸腾起来。大阿“子孙龙”,不仅给村民带来美好祝福和愉悦心情,还对团结乡邻、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农民娱乐休闲的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子孙龙”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正濒临灭绝的危险:一是由于传统习俗的逐渐淡化,曾经红火一时的“子孙龙”正逐渐被人淡忘。二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到位,“子孙龙”的制作工艺、舞蹈动作等精粹部分,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悲哀。据了解,目前能用传统工艺扎制传统标准“子孙龙”的匠人已经屈指可数。三是与“子孙龙”相关的习俗也正渐渐湮灭。
据了解,“子孙龙”的传承相对严格,每年设立龙灯会,由家族里年长者指导年轻人制作、表演。可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分散流动和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缺乏了解,现已较难组织“子孙龙”表演,且原先的传承者年事已高,“子孙龙”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亡的状况。
“以前,每逢重大节日,‘子孙龙’传承人都要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心得,现在这一习惯已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多数青壮年人在外打工。”69岁的“子孙龙”传承人吕小平无奈地告诉记者。
为了保护“子孙龙”这项民间艺术,信丰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希望让这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振雄风。“大阿‘子孙龙’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很高的观赏价值,为繁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希望各界合力保护‘子孙龙’,让它重新绽放光彩。”信丰县文化馆馆长黄辉如是说。
除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一些专家指出,保护大阿“子孙龙”,还应该把“子孙龙”的制作工艺、道具、曲牌、习俗资料纳入保护范畴,并广泛收集“子孙龙”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录、分类、编目、建立专题档案。同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手段,对“子孙龙”的制作及表演进行系统、真实的原生态保存。此外,加大“子孙龙”的发掘、整理力度,把它和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适度进行开发性保护并产生综合效益。
本报记者梁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梁健 编辑:阳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