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批量生产问题
在艺术圈里有个现象,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喜欢“挑选”自己的学生。实际上,有些学生就是他们的“枪手”。学生模仿老师的风格,然后老师做些局部的修改,签了自己的名字,就等同于老师的作品,而且,收藏家根本不知道是学生代笔的。
老师的作品就这样一下子多了起来的同时,老师的画室也类似于做酱菜的生产作坊。
在某个公开场合,我曾经请教当代观念摄影家王庆松先生。
我说:“底片在摄影家的手上,收藏家们怎么样才能确保作品的数量只有艺术家所签售的那些呢?而且,如果艺术家愿意的话,他可以在这个尺寸上做一百张,等到市场好了,作品销售完了,又可以在另一个尺寸上再做一百张。这样一来,作品数量的增多,等于在稀释作品的市场价值。”
他回答:“只能靠艺术家自己的约束和道德力量!”
我们谴责那些作伪者侵犯艺术家的知识产权,骂他们就像盗贼一样,可是,艺术家批量生产的问题,是否也侵害了收藏家的利益呢?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人关心。
看上去,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所以只要艺术家一红,市场一火,作品的销售没有问题。
但是,像台湾苗丰联先生那样的收藏家毕竟是极少数。他是台湾联华神通集团创办人苗育秀的公子。他在十多年前购买了岳敏君、方力均的作品,购买的理由是因为岳敏君张着大嘴笑、方力均的光头让他“好开心”。他还把季大纯的作品挂在厕所里,认为是“至高的荣誉”。他才是真正的艺术玩家!
相对于爱好与收藏中国字画、瓷器和写实油画的人来说,上手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藏家毕竟是少数,而且目前中国大多数的收藏家,还不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们收藏的目的就是为了投资,为了赚钱——这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因为市场就是人们赚钱的地方。
作品不少,藏家却很少,这是现实的收藏格局。他们一旦发现了某些艺术家的批量生产问题,就会犹豫不决,即使在艺术品市场低谷的时候也一样。而一旦看见市场的风吹草动,这些人的收藏意愿并不坚决,简直是望风而逃,生怕被套住。
所以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问题,第四是艺术家作品的批量生产问题。
在这些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收藏家本身的质量问题;中国中产阶级队伍扩大的问题等,都与这个市场有直接的联系!)悄悄累加在一起的时候,正好遭遇到金融风暴,于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悲歌逐渐嘹亮了起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阳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