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华:艺术自治的新危机
2010年08月11日 12:37 艺术国际 】 【打印共有评论0

汉斯贝尔廷

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的第二章节《艺术史终结于当下文化》中,汉斯贝尔廷回顾了他在1983年所提出的“艺术史终结了吗?”的论点,并且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论述,他写道:“这种回顾的结果是,之前那本书标题上的问号现在看来可以去掉了。”他所讨论的艺术史,也是我们常常加以参照的一种自欧洲现代主义传统中建立起来的对于艺术的线性论述,在贝尔廷看来是因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艺术史的内在统一性的衰落”而应该被宣布“终结”。

贝尔廷继续写道,终结并不意味着末世或者不再存在,他是希望去“揭露”和“除去艺术史的面纱”。艺术史和美术馆系统同样是人为建立起来的辨别、讨论和评判艺术的准则之一,是一种在现代主义对于秩序、更替和递进的诉求之中生成的权力价值结构和和游戏规则,一个老的“节目单”。早在1995年书写该书的时候,贝尔廷就敏锐地感受到机构和商业对于艺术实践的主导已经到如此的地步以至于之前艺术史家和艺术家之间在美术馆门口的博弈业已被艺博会权力的上升所取代。在美术馆和艺博会上所能看到的作品已经完全无二。也就是说一旦进入艺术市场的流通系统,艺术家及其作品也就获得了进入美术馆的筹码。对于艺术的艺术史叙述、艺术史家和批评家的重要性因此被削弱,画廊主逐渐上升为这个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一个角色。艺术家作为供货商和画廊主和收藏家作为买家的利益和权力关系得到强化。在2009年鹿特丹Withe de with艺术中心举行的策展人论坛中,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总监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也指出,在一个举办双年展的城市中,在该城市决定开始举办艺博会的一刻起,其双年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将荡然无存。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史家、美术馆和艺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权威性日益式微,而逐渐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在各种被冠以学术和专业名义的舞台上扮演着可以被任意取代的角色,而其声音往往被商业的喧嚣和公共的娱乐化和简单化的诉求所淹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卢迎华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