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机构的理想运作模式
2010年08月12日 19:05 artforum 】 【打印共有评论0

以我们目前正在策划的这个项目为例,这个项目涉及到抽象的问题、激浪派运动形成的艺术与社会背景,以及战后的行为艺术史。每个专题都将集中于一个以往不被艺术界关注,但却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巴西、东欧和日本。每个项目都涉及到多个领域,而且能够调动地区的与国际上的学者和我们共同工作。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能够了解到那些不熟悉的观念、艺术家和艺术运动,另外,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能够和其他的机构发展合作关系(例如档案馆、大学、其他博物馆、艺术家组织等)并且成为一个更大的国际化网络中的研究基地。我们邀请了来自东欧、巴西和日本的学者前来使用我们的收藏、图书馆和电影档案,总之,我们成为了他们的资料来源,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思想。不同规模的机构有着不同的资源可供相互分享,这是一种互惠的举措,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

这也涉及到另外一点,对于MoMA十分重要,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专业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的标准可以很高、我们的胃口可以很大,但是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我总是说,我们可以学学美国的外交政策是怎样不作为的。当你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的时候,你肯定不是。我们在MoMA的工作就是去学习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并且(而不是不停地开疆拓土)还要号召我们领域以外的思想家参与进来,共同思考全球化的多重含义,而他们中的一些也对我们这个机构的历史提出了批判。总之,我们必须增加知识。这是软实力,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自我意识。

艺术界的标准并不是MoMA这一家机构设定的,但它也确实设定了一些标准,特别是就20世纪的现代主义而言,就算说MoMA的收藏已经登峰造极那也毫不汗颜。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与其说MoMA设定的是准则,不如说它提供的是一种资格,换言之,如果说准则是固定不变的,那么资格则更应该被理解为流动不定的东西,是另一种构建现实的方式。我认为MoMA目前应该发出多种声音,当然这绝非易事:当你权力在握的时候你就可以表现出那种确定性,但是带着多元性的语气说话,而又不显得刺耳难听那就比较难了。我们必须组织行家唱主角的展览,但另一方面也要兼顾更广泛的人群的需要。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展览另外的历史,事实上我们得到的希尔夫曼收藏(Silverman collection)就包括了重要的激浪派作品,而且在另外的现代性领域中,这个收藏已经成为了一座里程碑。MoMA和PS1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PS1以介绍年轻艺术家而闻名,但也在不断地回顾那些不是被遗忘就是暗淡下去的老一代艺术家,例如Lee Lozano和Jack Smith都在那里举办过个展。而且,最近在那里的展览《1969》也是一次实验:由MoMA所有,并由其他策展人(包括MoMA的档案保管)所策划的这个展览换一个地方能否生发出新的意义?随着MoMA和PS1策展人之间的合作不断频繁,他们之间的分歧也在所难免,但这是好事,能够为艺术家、学者和策展人提供一个更大、更具有活力的平台。这不是让一方效仿另一方,而更像是在家庭晚宴上让不同成员之间的交谈变得更加热切。

Mel Bochner,《绘画理论:1969-70》(Theory of Painting, 1969–70),Letraset印刷,装置,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长岛、纽约,2009,来自于展览《1969》

在我来之前很久MoMA就开始改革了。7个展览部门的总管当中的五个在这里工作了还不到3年,而且他们和我不是一代人。我相信,MoMA所采用的技术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某种更为内在和深层的东西。我们这代人也许不能完全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但是我的同事们却能本能地采用计算机这种体制管理方式,通过管理网络来处理问题。在重新布置展览、安放艺术品的时候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我们也不断地面对着专业化与媒介的问题。例如,Leah Dickerman正在策划一个关于抽象起源的展览,并且请来了舞蹈、诗歌和音乐领域的专家来给她提供建议,这次展览的所有展品都来自于同一家机构,而不同领域的参与则能从多个方面带给观众不同的感觉。

我认为,向艺术家学习很重要。也许保守是博物馆的天性,因为博物馆需要对物品进行耐心的照料,并且要维持历史的延续性。但这也正是为什么我觉得有必要让艺术家参与进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格格不入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今天看来更是弥足珍贵:收藏非物质性的东西有没有可能?艺术家重新表演自己之前的作品有什么意义?或者说观众与表演者还处在原先的位置意味着什么?在这些问题面前,我希望艺术家给我们的启发比我们给他们的要大。同样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并不以艺术家自居的人,却通过YouTube上传那些很有表现力的东西,例如电影、舞蹈、音乐等等。不知他们是不是我们的观众,我们正试图将这部分人调动起来,这样我们的服务对象与参与者的构成将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也将产生新的分配和展览体系,这是需要我们理解和采用的。

我想,对艺术家敬而远之,这是一种文化;对暖味不明、模棱两可的东西不感兴趣,这是一种文化;不能容忍从失误中增长智慧,这也是一种文化。我们教育别人怎样回答问题,但是从来不教他们如何提出好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体制内工作,因为我们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让人们明白,作为人类,矛盾不定也许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唯一真理,而且,如果是为了探索知识,纵然是失误也有价值。如果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免那些有建设性的失误,那么我们是什么?我们不就成了物品储藏室了吗?物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本身就耐人寻味。有多少人观看,它就能产生多少意义。意义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问题依然是:我们如何才能鼓励观众不要为了一个固定的意义而去观看,并激发出他们自己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凯西•哈尔布莱希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