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张仃病逝追思会3月举行
2010年02月22日 16:32 《京华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80高龄仍在雪地里写生

王鲁湘介绍,张仃80高龄时还坚持外出写生。“我记得那年我陪张老在秦岭写生,踏着没膝的大雪,张老四处寻找可入画的素材,一旦找到好素材,他就进入到忘我的境地。有一次在零下23度的雪地里写生,我们听到张老呼吸异常,摸他的额头直烫手,明显是发烧了。但张老浑然不觉,仍坚持作画,等劝下山到医院一检查,竟是肺炎。”还有一次到甘肃写生,张仃和年轻人驱车同行,一个来回就是万余公里,结果他的写生作品是最多的。王鲁湘介绍,张仃自2000年以后就搁笔不画画了,不是没有画画的力气,而是他足不出户、脱离社会生活,不再有激情使然。“张老曾对我说过,创作通常是现场与激情的产物,没有了客观的现场与主观的激情,一切艺术创作都不免显得苍白无力。”

在艺术家袁运生眼里,张仃身上除了勤奋还有着一种坚韧。这种坚韧,表现在他的画作里面,以及他的为人方面。“张先生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焦墨山水,实际上他一直在尝试寻找一个可以表达他人生、精神的载体。尽管他已经做得很好了,可他自己总是不满意,总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所以,你可以感觉到他几十年来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情。”

对比当下,袁运生觉得现在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跟我们道听途说的一些西方新理论混在一块。如果说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艺术运动里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我觉得张先生的画、张先生的为人、张先生的精神追求和坚韧态度,是我们最重要的遗产。”

为人处世

淡泊一世爱护朋友后辈

清华大学教授邹文是张仃的学生。老师去世,他格外悲痛。他说:“张老生前每一场画展开幕,都婉拒花篮;到人生谢幕的这天,还是婉辞‘瞻仰’——连遗体告别式都不举行了。张老曾说,不愿意一个人最不好看的定格形成难忘的印象,这是一个真正的美术家最职业的理想——他把完美坚持到生命的尽头。”

在邹文看来,张仃是个低调的人,“在美术界,无论阅历与资历,少有美术家与张仃可比,但在名利方面,张仃始终保持低调,从不懂得经营自己。”邹文说,但张仃很注重自己的形象。每次外出,他都很在意地先梳理一番头发、胡须,穿上他的对襟布衫,拿上手杖和烟斗。他的腰背永远挺直,一股豪迈、自信之气,会使他从人群中被轻易识别出来。“在世俗和时间面前,张仃也有许多无奈。年事渐高,他发现有些无奈不能化解,如虚伪、庸俗、权欲、阴暗面、艺术在市场化中的失魂、民间美术的消弱、‘大师’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尊的放弃以及‘美盲比文盲多’的社会危机现实等。当然,最大的无奈是岁月的侵蚀,可对于生死,张老早已有着视死如归的沉着和彻悟。”

美术评论家、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与张仃交往20余年,是真正的忘年交。王鲁湘说,当年他还在北大念书时就认识了张仃,“他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在我最艰难的日子里,是张老给了我精神上的莫大鼓励,我才走出命运的阴霾。”艺术家袁运生也很敬重张仃,他说:“我在上世纪50年代被打成右派,在60年代初,张先生对我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那是一种家长、亲人的感觉。”篆刻家鄂力回忆说,张仃爱才,尤其对青年艺术家常给予提携和鼓励。“记得我18岁时,得到了张老给我的生日题词,他在扇面上题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意在鼓励我在篆刻道路上继续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卜昌伟 周逸梅 编辑:李想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