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韩国出生的洛杉矶艺术家林园珠(Won Ju Lim)而言,北京于她是完全陌生,这座城市如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被赋予了大量先入为主的观念企图,通过《24秒钟的寂静》,艺术家表达了自身对北京这座城市的体悟。作品由中国最活跃的国际化艺术空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托。在开业的一年多里,UCCA很快适应了中国“庞大的西方”艺术市场,既扮演着博物馆和画廊的角色,又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奢侈品发布场所。林的装置,既为本土的艺术界带来一场国际对话,却也不免难倒了北京的时尚范儿们。
艺术家运用了一间长长的形状不规则的房间,将14件雕塑和5个投影组成的《24秒钟的寂静》有条不紊地分布在昏暗的房间里。在5个投影仪上方(3个在角落里,2个在中间,成为循环播放影响的平台),播放着林在北京短暂停留所拍下的图像照亮了整个房间,它们与周遭的雕塑一并,时隐时现。
这些雕塑有四种不同的样式,体现了作品建筑上的理念。木头柱上裹了工业胶袋,另外一些作品由彩色树脂玻璃做成,形成了表面光滑的高塔。树脂玻璃和泡沫核模型的楼层平面图有机地排列在地板上,它们是以案例研究房屋项目(Case Study House Program)的蓝图为基础的,该项目的目的是建立低成本的住宅,这是在中国当代城市中优先考虑的居住方案,与适合美国郊区的那些居住方案截然不同。最终,在影片《大都会》, Things to Come, 《绿野仙踪》, 《逃离地下天堂》和《黑暗之城》中可看到的细致入微的城市图景,通过树脂玻璃形成的陈列窗而被容纳进去,暗示着这座城市是如何精心编排着她的公共形象,而北京这座城市又是多么地擅长这种技巧。
装置是由不确定的元素组成的复杂混合体,这些因素包括形状,光和洞察力。这座城市本身,与它的构成形式一样清晰可见,但它并没有突出显著的特点,缺乏叙述性,没有知识中心。作为一个在北京的新人,林通过她的经验感觉,在《24秒钟的寂静》里,将我们暂时置放在一个一直在变化的环境里,一个不时翻新的空间里,与未知缔造了一场永恒的浪漫。整个作品并无声音做背景,每隔38分半,整个装置的内容就合并成一个视觉上“静默的”24秒:投影仪变白,雕塑暴露在纯粹的光芒下,所有的戏剧性随即消失,我们被带回了现实之中。
对于UCCA而言,这件复杂的装置算是一个挑战,但完成得很好。作品的原初材料可能令这里的一些以为艺术是墙上作品的观众感到迷惑,而在这里,雕塑艺术又往往通过其高产性或充满令人惊颤的雄性力量的浩大而试图证明自身的价值。在此,艺术家作为外来者的身份在基本的语汇—-树脂玻璃,泡沫核和城市工业化投影仪中体现出来。《24秒钟的寂静》并非是对这座城市的一个直接反映,林与北京的邂逅是偶然的,幸运的,因为这里风靡的思潮(画廊之外)恰好与她的创作相似。在与展览策划人David Spalding的谈话中她说:“即使从观念性水平上而言,它也无关乎整体的数量;也并不是某种事物与另一种的关联。不如说,它是可见性的物体组成的混合体,它们混合,重复,直至最终将彼此消解。这种消解并不是导致一无所有,而是完全地指向了另外一些事物。”中国的现代化,是否最终将以“另外一些事物”的面貌呈现出呢?林的作品,只是带我们看到了表面而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