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马仕合作设计师张达
首先,请你谈谈与爱马仕的合作。
张达:爱马仕在中国投资,创建了一个品牌叫“上下”,公司设在上海,9月中旬开业。这个品牌是做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生活器皿类的商品,还有少量的家具以及珠宝,以及服装。服装那一部分是由我来负责设计的。基本上来说,爱马仕做这件事的本意是希望用中国或者亚洲的手工艺,以及原材料来设计适合今天生活的生活用品。我负责设计的服装的第一个系列会以家居服装为主。爱马仕当初在创立这个公司和品牌时候的原则就是在服装方面不做时装,而是为大众设计一些能够日常穿着的衣服。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因为我不愿意再去另外一家公司做时装。爱马仕这方面的一些理念和价值观,我比较感兴趣。他们更想做一个物件,把任何一个东西作为一个物品来设计,使这个物品有更好的实用性,有更长久的耐用性,在市场接受的情况下,实现不容易被时间淘汰的目标,而不是做那些过了一个季节就会被丢弃的东西。虽然这个品牌是爱马仕新创立的,但是它们的设计原则是和爱马仕本身这个品牌的原则一致的。这个也正是我愿意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关于服装或者是其它产品,要等到9月中旬商店开业的时候,大家才可以看到。商店的地址在上海的香港广场的一楼。
关于你自己的品牌“没边”,你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是否会将这些理念也用于与爱马仕的合作中呢?
张达:首先,我是不会照搬这些理念的,因为设计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其次,很多人曾经觉得“没边”这个系列要传达给大众的是一种无限的想象力。其实“无限的想象力”这个词有点过。我有表达“无限”的愿望,我愿意尝试不同的做法来设计新的服装。我前几年的设计都没有拍照,也没有时装表演,所以给外界提供了解我的作品的渠道很少。但其实我过往的系列,如“平,曲线,立体包装,假和均码”等系列都尝试了不同的设计重点。除了这里指出的“无限”的概念,其实另一方面就是希望传达出一种希望大众对搭配和穿衣去勇敢尝试的愿望。
这就关系到了受众面的问题。其实我的设计并非没有考虑到受众面这一点,而是这并非是我首要考虑的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重视。其实现在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漂亮”。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概念。所以没有什么模式化的判断标准。另一个就是“气质”,这个东西往往被过分强调了,有时候其实是作为搪塞的理由。其实作为受众面这个问题,有两方面需要做出贡献。一个就是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配合不同类型人的穿着,让自己的设计穿起来没那么吃力。同时,做为消费者,应该有尝试新东西的愿望,勇气和兴趣。一般来说,勇于尝试的人会给人留下穿什么都好看的印象。而另一类一辈子都穿同一类的人,其实是自己把自己拴住了。例如紧身Tee。外国人能穿着的很自在。但是中国人多半会不好意思。这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所以“没边”就是鼓励一种尝试和可能性。
这一季,你的衣服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理念,是跟以前一样还是不一样,还是就是布料有一些改变呢?
张达:这次秋、冬季的产品跟之前,在设计方式上稍微有一点变化。因为在过去我做的那系列产品的设计,可能在设计的目标或者是说设计概念上,是比较抽象的,因为会选取一些抽象的目标来做,通过一些具体的服装实现这个概念。比较概念化。而这次秋、冬季的新款设计,可能比较感官。因为设计的时候,引起我兴趣的更多的是从那些图片和真实的在城市街道上看到的普通人的穿着。我对有一些人的穿着非常有兴趣,所以基本的出发点是来自于那些人穿着的样式和看起来的样子。
另外从材料角度讲,这次用了很多普通的材料,并不是很昂贵的材料,又使用了一些颜色和图案,以及色彩上的大幅度对比。蓝色棉衣是这次整个秋、冬季产品里边比较主要的品种。蓝色的面料主要来自于工装的颜色,因为现在很多不同深浅的蓝颜色是用于做工装的;裤子的面料我选择了宜家的装饰用布。选择这个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本身面料的图案我比较喜欢,就是北欧的图案设计;第二,我在国内比较难找到好的印花布的面料,非常难找。基于这两个原因,而且对于我们小的工作室的产品定量,没有办法向面料公司或者是面料厂去订面料,因为那个量太大了。另外,大家不用担心宜家布料穿着的舒适程度,我们做了一定的处理,而且相比起牛仔布,其实这样的布料软的多。第三种布料就是单色布料。
现在,业界对于你这类的设计师,会将你归类为独立设计师。那你对“独立”这个概念是怎么看的?
张达:这个词用得很滥,如果我们比较认真地对待这个,我觉得没有多少人构思,说有这个被称为独立。因为我觉得独立可能在时装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你的设计本身确实是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可以被识别的东西或者是对这个事情有一个真正的看法,而且是完全出自于你自己的。第二个,我觉得在经济上也是公司和整个运作的是自己来付钱的,并不是受制于这个集团的,我觉得这两方面是说明你的工作状况和整个设计来说是独立性的。这两个状况,在中国来说可能比较少,尤其是第一种状况是比较少的,可能个体这个词用得更合适一点,而不是独立。
你早前对日本设计有强烈偏好,设计风格也受其影响。那么你是如何跳脱出来创立自己的风格的?
张达:日本设计我很喜欢,因为有很高的成就。日本人从一开始就不在他们的标准里说衣服,这样就没法评价他,所以这种改变完全是根本性的改变。当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第一次在巴黎暂时衣服的时候,法国人感到震惊,真正也很惶惑,因为他们的评价服装时的所有标准在日本人的服装面前全部失效。我的风格早前受到日本设计的影响,现在试着不再学着用别人的口气说话,开始用自己的口气,慢慢跳脱出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时装业在中国太短了,只有25年。很少有人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模仿,和借鉴国外的经验。至于最后选择“国际化”还是“本土化”,就是个人的愿望,无对错之分。
那你对现在“中国风”盛行以及中国设计界现状的看法是?
张达:“中国风”很多时候都被讨论和提到。有同样的素材,但是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说“青花瓷”这个元素,曾经有一位荷兰的工业设计师,他用一模一样的青花瓷盘子织出来的圆地毯,就很有现代意识。现在有些作品处理不好的原因就是显得“不上不下”。一方面是作品做出来不好看,做工不够地道,纹样不适合用在衣服上。没有现代意识去重新考虑和应用,设计就显得不够本份。既不如手艺人又不像设计师那样有再创造的思维,当然不伦不类。不过这都是可以理解,也与中国目前的设计现状有关。大家都还在探索。目前的中国设计有点类似50-60日本的民意运动时期的设计。中国人需要时间去看到勇气和结果,现在评价都太急太早。最好的设计应该是对东西有了解,又能给予一个创造性的想法,基于顾客的想法上来设计。
请谈谈你对“实用性”和对高级成衣,高级定制的看法?
张达:有人会质疑,有些衣服并不适用,对每个人定义不同,有些川久保玲也不实用,但是就有人买,她不在意,觉得适合。实用和不实用有模糊性。我设计的衣服都有基本款式,比较好穿。关于高级成衣和高级定制其实是有很大的实用性的,既然花那么多钱去买,肯定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实用。我们现在对使用的定义太窄。那婚纱和礼服呢?一辈子一次,但是在婚礼当天很有用处,缺了不行。现在很多审美是自下而上的。比如约翰加里亚诺,就用了很多朋克的元素。至少对我来说,这个行业没那么吸引人。而高级成衣的作用比较大,比如PRADA, GUCCI都还是在日用品里占很大部分,对于可以承受这个价格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