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平 丁伟,打破思维的框架
2010年08月25日 16:58 时尚男士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打破框架,转变思维]

李松平:我在国内比较缺乏教学的经验,第一个学生就是瑞典学生。回到国内,特别是和同济的学生进行接触以后,才发现了中国学生和欧洲学生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中国学生和瑞典学生的互补性特别好,做互动项目的时候效果很好。这些效果只有把两地的学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我会积极推动这样的交流,虽然过程中有很多麻烦的事,但是结果总是好的,不用担心。两个不同的团体在一起有时候会有不协调的地方,当时世博会刚刚在筹建中,只有“Better city, better life”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很空洞,困难重重。一开始两国的学生在工作方式上很不一样,但在一起两个星期之后互相了解适应了,在第三周的时候,仅仅几天就提出了很好的概念,同济校长和世博会的人员都非常满意。中国学生的脑海中往往容易接受一个框架,只在框架里自由发挥,瑞典学生却会质疑框架的本身。设计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改良,需要很多有突破的东西,如果可以打破这种框架,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丁伟:我想从企业的角度谈一谈,不同层面的企业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如果从东西方的角度说,比如飞利浦,我发现它是从底层做起,研究用户变化的需求,同时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国内企业的研发模式大部分是跟进策略,不论企业大小,就像李老师说的缺乏质疑和独立思考。别人出现什么概念,我们迅速跟进,降低成本,也能从中获利。文化背景产生了这样的思考习惯,产生了企业的面貌和产业的形态。中国的产业层面是立体的,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因此设计师需要在变化中寻求自己的平衡点。比如做一个产品,这个产品面对的是不同层面的企业,有500强企业,也有中国本土小企业等。我们的教育通常是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但在商业环境下却不该如此。500强企业允许你做很多研究,在两、三年之后发布新品,本土企业可能就要两、三个 月上市。他们的目标不同,学生很难直接做这样的转变。

世博会斯德哥尔摩湿地广场作品模型图

李松平:中国学生比较谦虚,功底扎实,技艺很好,表现、切入地都很有次序,但缺少的就是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比如给一个课题,中国学生觉得我们就来做这个,不质疑课题的本身,然后找答案。瑞典学生不会这样,他们觉得没有什么是肯定的,经常对问题的本身去质疑,对课题的本身提出批判,找一些材料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这对设计来说是一种不利因素。中国的很多设计师,功底都很好,很多设计学生甚至比教授还强。他们不能占主导地位,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不去花力气质疑,只是习惯性地搜寻答案而完成任务。瑞典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质疑能力很强,尤其是搞现代艺术的学生,他们觉得他们存在的价值本身就是进行质疑。虽然有的走得有点极端,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这种能力对设计还是很有帮助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