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我国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专家称肥胖是主要诱因

2012年12月07日 09:45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综合

导语:中国人曾将肥胖视为“发福”、“富态”的象征。近年来,由于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和体力活动减少,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明显增加,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因此,预防超重和肥胖,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肥胖是导致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胆结石、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曾任肿瘤内科医师的慈铭体检机构总裁韩小红博士提出,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年龄因素,男性中年以,女性绝经期后;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及心理障碍,可引起食欲亢进,导致肥胖;药物、疾病等因素。

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欧美成人肥胖标准是大于30,亚洲成人肥胖标准是28。中国成人肥胖标准: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

一般来说,BMI只能作为评估个人体重和健康状况的多项标准之一。

胖与不胖不能单凭感觉。医学上,体重标准是根据体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的。理想的腰围,男性应在85厘米以下、女性应在80厘米以下。

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根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其中,以大城市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最高,达30%;1992年至2002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增加了1亿人。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7—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是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认为,预计未来10—20年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将大幅上升,如不采取有力的干预行动,我国正常体重居民的比例将由目前的70%下降为1/3。

有人不胖,却总是想尽办法减“肥”;有人体重已经超过正常,仍旧认为自己不胖。胖与不胖不能单凭感觉,而需要根据科学的标准。

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指出,医学上,体重标准是根据体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的。这种影响主要指与肥胖有关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我国制定了中国人自己的体重标准,以体质指数衡量体重。具体到个人健康体重的判断,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如体内脂肪分布,腹部脂肪的堆积对人体有更多的危害。

肥胖的根源是热量过多。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90%以上。

“活着不是为了吃,而吃是为了活着”。但是,我国居民吃得并不健康。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出现了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是脂肪摄入量在不断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经超过全天能量摄入的30%。这促进了营养相关慢性病如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发生。

现代生活方式,缺少运动和食物过量,肥胖就会悄然而至。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过多,都会造成能量蓄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主任陈春明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在体内蓄积能量25千卡,1年就会蓄积9125千卡,相当于长了2.5斤肉,而40年下来,体重就会增加100斤。

人为什么会发胖?

哈尔滨医科大学孙长颢教授认为,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肥胖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遗传性肥胖,常有家族性肥胖倾向。第二类为继发性肥胖,主要指内分泌障碍而导致的肥胖。以上两类肥胖病人占整个肥胖人数的10%以下。最后一类为单纯性肥胖,主要是指排除由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而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90%以上。单纯性肥胖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只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矫正饮食、行为习惯,肥胖状况就可以改变。如戒烟限酒、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低盐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锻炼等。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这也说明,老年人更容易肥胖。据调查,50—59岁之间的老年人最易发生肥胖。北京协和医院陈伟副主任医师分析说,主要在于体力活动的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增多。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更年期”。这个时期打乱了体内激素的平衡,使营养物质的代谢受到影响,造成包括肥胖在内的多种疾病高发。

对肥胖和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话题。专家指出,把超重和肥胖单纯地归因于某种食物的观点是片面的,科学并不支持“唯一元凶” 的论点。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保持理想体重的关键。

美国饮食协会指出,科学家不能认定任何一种食物或饮料是造成肥胖的根本原因。肥胖的根源是过多的热量,不论热量来自哪里,如摄入的热量超过燃烧的热量,多余的就会变成体脂从而造成体重增加。

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

肥胖不仅是心血管病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还容易诱发某些癌症。肥胖导致的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指出,从临床医学角度看,肥胖对生命的短期影响当然不像心脏病、肿瘤那样严重。但是,肥胖带来的长期后果不容忽视。

肥胖成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的危险因素。世界糖尿病日就曾提出“战胜肥胖,预防糖尿病”的口号;而世界心脏病日也把活动的主题定为“远离肥胖、健康心脏”。

国内外多项长期研究结果提示,肥胖是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发胖之后会发生许多代谢改变。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会增高,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余脂肪对血管和心脏的压力也增加了这些器官的负荷。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后果严重者则发展为冠心病和脑卒中。

肥胖还容易诱发某些癌症。程义勇认为,肥胖的人由于摄取的脂肪太多,膳食纤维素过少,或体内对脂肪的转化发生障碍,使肠道中的脂肪堆积过多。其结果导致体内胆液分泌过多。结肠中过多的胆酸与中性类固醇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转变成致癌物,从而诱发结肠癌

李可基强调,肥胖是“万恶之源”。每增加5公斤体重,患冠心病的几率将升高14%,中风危险率提高4%,缺血性中风提高16%。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等都会因为肥胖而增加其发病率。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在近日举办的“健康中国2020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上指出,到2020年中国内地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其中约70%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将发生在劳动力人口。

杨晓光指出,肥胖所导致疾患的医药费用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

科学实验证明:结伴运动减肥效果更佳

体育运动是健康减肥的有效手段之一。不过掌握正确运动方法也很重要,想要减肥效果更好,专家建议“找个伙伴一起努力”.

腰围超出身高的一半就算肥胖你是吗?

过去基本都是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与否,但如果你不记得公式,算起来又比较麻烦了。今日,欧洲有研究指出,还有一种“腰围身高比”,也能说明肥胖程度哦。

科学减肥终极20字攻略减肥院猫腻多别轻信

尽管体重BMI指数一次次地证明体型正常,身边朋友也不觉得体型胖,大多女性朋友还是觉得自己“太胖了”,喊着要“减肥”.广告商抓住这种需求,大肆宣扬不健康的快速减肥法。但人哪能如橡皮筋般胖瘦自如?想减肥,学会科学的减肥方法才是王道。

脑力劳动更易发胖?人类一思考常会感觉饿

现在坐在电脑前,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胖就成了很多电脑族绕不开的问题,为什么一天工作学习下来挺累,劳神费心的却还不瘦溜呢?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解答了大家的疑惑。

[责任编辑:赵阳]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