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流行 生儿育女成80后负担(图)
2010年01月21日 11:48 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如果我们承认流行词汇是风向标,那么,正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孩奴”,代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它说明,我国的整整一代人都开始为要不要为人父母而犹豫不决。它甚至能说明,在一个长久以来将亲子之情视作基石的社会里,生儿育女头一次在大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幸福。

80后拒绝做孩奴

关于“孩奴”的讨论已经开始占据报纸和网站的显要位置,“生孩子要理性”的专家观点颇带暗示意味地传播,“养个孩子要100万元”的恐慌悄悄蔓延。据说,在很多家庭的饭桌上,要不要生孩子,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话题。

我们承认,单个家庭在生育问题上无论作何选择,都应受到尊重。但当这种选择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方向性,并开始传染,那就不得不严肃对待。我们也承认,养育孩子的成本正在变得高昂,但这却不足以成为将孩子视作负担的理由。

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成本,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这是我们正面临的现实,它部分是我们为文明发展付出的代价,部分则是我们社会结构失衡的恶性后果。将“孩奴”一词挂在嘴边的这代人,许多刚独立挑起生活重担。他们面临一个正被贫富分化、心态失衡等因素慢慢撕裂的社会,并在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间挣扎。他们习惯性地将这一切主要归因于外部不公,充满牢骚和抱怨。

看起来,这些压力无可避免地感染到他们对于生儿育女的评判。这种压力是现实存在的:在北京街头,在上海街头,或者在广州街头,随便拉住一位劳碌的为人父母者,你都会发现,孩子是他(她)奋斗的动力,也是他(她)焦虑的根源。

然而当一对夫妇忙于用奶粉、尿布和学费的价格来衡量生育的价格,并将为承担这种价格的奋斗视为“奴役”时,我们可以确定,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养育后代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命题。它包含亲情之美、伦理之常。它的利弊,不应该只通过计算器上敲出的数字来评判。

亲子之爱、天伦之乐,不仅是我们社会长久以来珍惜保存的传统价值,也是深藏于人性深处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个体会因种种原因作不同选择,但这种根植于文化和人性本身的传统,并不应该被冷冰冰的成本核算所否定。

在“孩奴”这一词汇流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一种危险。我们担心,被过分强调的集体抱怨,会演化成无法控制的强大潮流,损害我们珍视的亲情传统,从而裹挟许多人的思考,并伤害我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将生儿育女视为劳役,并与买房、买车相提并论的观念,是一种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联想。它是对世界的消极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而急匆匆地将这种观点加以传播,并津津乐道,则是一种鲁莽的冒险。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我们也许该承认,精确地计算养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费,并据此规划自己的人生节奏,是明智的行为。但是,这种明智绝不是抱怨这种花费之巨大,并借此发泄自己对于生活成本高昂的不满。要知道,在历史上,即使是最艰难最贫穷的时刻,人类也不曾放弃对于子女的抚育和爱护。

“孩奴”这个称呼,叫我们心存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们对民生艰难的体味——如果面对抚育后代这样基本的选择,社会成员也被迫精打细算而犹豫不决,这说明这种艰难已经到了某种必须正视的程度。这种不安,也因这类流行词汇背后所揭示的传统价值的脆弱而起——凭借那些价值,我们才得以将社会共同体延续至今。

我们希望那些恐惧成为“孩奴”的人,静下心来进行一次深思熟虑,而不是急于跟从一个符号,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我们希望对“孩奴”的恐惧早日平息,这既需要靠整个社会系统尽快地良性化发展,也需要已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态,体会生育和养育后代的美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李想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