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嫁娶都要“高富帅白富美” 攀比择偶蹉跎幸福

2012年05月23日 07:26
来源:凤凰网综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嫁娶都要高富帅白富美 攀比择偶蹉跎幸福

导语: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3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2%的人感觉时下很多年轻人择偶时青睐“高富帅”、“白富美”。

[本期关键词:择偶观] [往期回顾]

 
调查显示年轻人择偶喜“高富帅白富美”

眼下,“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新词在各大论坛、微博、帖吧高频出现,不少年轻男女更是将“高富帅”、“白富美”视为自己择偶的标准。“高富帅”,通常指在身材、财富、相貌等各方面完美无缺的男性;“白富美”,通常指皮肤白皙、家境良好、相貌出众的女性。众多年轻人对“白富美”、“高富帅”的追逐,让不少普通人感慨“心酸与残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爱调研和民意中国网,对23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2%的人感觉时下很多年轻人择偶时青睐“高富帅”、“白富美”。受访者中,80占52.3%,70后占22.1%,90后占18.7%。

调查加载...
 
年轻人自述为何倾向“白富美”、“高富帅”

“现在我身边不少女孩无论自身条件优越与否,择偶观都惊人地相似,且死钻牛角尖。”山西太原某事业单位职员龚亮告诉记者,一位好友曾十分认真地问她:“我为什么遇到月薪1万元以下、身高一米八以下的男人就完全没兴趣呢?”

调查显示,72.1%的人坦言,自己身边就有很多年轻人择偶时追捧“高富帅”和“白富美”。

“大家的高要求真是‘现实’闹的吗?”山东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丽说,现在不少大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借口无非都是“压力大”,其实说穿了,无非是虚荣心太强又希望不劳而获罢了。

为何不少年轻人择偶时追逐“高富帅”、白富美”?67.6%的人首选“社会攀比风气所致”;64.9%的人觉得原因是物质主义泛滥;61.0%的人认为是因为很多年轻人不切实际,陷入幻想;57.4%的人认为,这是偶像剧、广告等营造的时髦;36.2%的人将原因归结为现实压力太大,找条件优越的另一半更有安全感;另有33.1%的人选择“幸福和成功的标准单一”。

专家解析:攀比择偶不可行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郝玉章,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年轻人向往理想的婚姻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前确实有部分年轻人的婚恋观出了问题。相对上一辈人来说,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观更注重物质,无论是处世方式还是价值观都变得更加功利。另外,时下的偶像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他们比较容易将偶像剧中的人物视为择偶的标准。在当下社会,年轻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幸福生活。相对而言,年轻人希望通过嫁娶跻身富有阶层不切实际,比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更难。如果恋爱双方各方面条件反差太大,成功几率会较小。即使成功了,也会给将来的生活带来一些隐患。年轻人最好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另一半。如果年轻人一定要找“高富帅”、“白富美”,最好首先提高自身素养来与对方条件相匹配。

资深心理咨询师肖雪萍认为,一些年轻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帅”,其实是面子和攀比心理让他们陷入迷思所致。他们觉得追求到这样的人,可以提升自信。部分年轻人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婚姻去谈恋爱,有时更像是为了迎合周围人对他的看法或期望,去寻找伴侣。这是一个误区。曾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找她做心理咨询。那位女士很坚定地要找一位“高富帅”,后来也找到了,但交往半年后,她才发现,那个人是已婚人士。“一味追求外在条件,会忽略心理层面的需要和沟通,容易迷失自己。”肖雪萍认为,如果年轻人过度追捧所谓的“白富美”、“高富帅”,会加剧这个社会剩男、剩女问题,也会让人错过很多不错的姻缘,最终影响自己的终身幸福。在当下社会,年轻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幸福生活。相对而言,年轻人希望通过嫁娶跻身富有阶层不切实际,比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更难。

调查中,32.0%的人认为,不少年轻人择偶时更青睐“白富美”、“高富帅”,是广告、偶像剧营造的一种时髦。不过,更多受访者(60.3%)认为,这一现象是真实存在的。98.6%的人认为,年轻人择偶标准太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具体而言,73.1%的人担心,这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物质化、功利化;66.5%的人觉得这会加剧剩男剩女问题;66.2%的人认为,这会加剧社会攀比之风;此外,40.4%的人认为,年轻人择偶标准太高容易蹉跎幸福。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指出,在当下社会,年轻人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幸福生活。相对而言,年轻人希望通过嫁娶跻身富有阶层不切实际,比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更难。

延伸阅读:择偶“进化论”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拒绝包办、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刘巧儿》唱出了人们对新婚姻的向往。身为中国新女性典范的刘巧儿还唱出了姐妹们的择偶心声——劳模,“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是当年老百姓至高的婚姻理想。

随后的二十年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是婚姻的主导力量。青年女性要的是“红色爱情”,这个时期的择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红的军人高居榜首。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知识得到莫大崇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择偶的理想对象。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时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已叫人羡慕,到了中后期,得备齐“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才叫体面。人心都有过好日子的渴求,职业、家境成为择偶时的重要因子。“国营”不嫁“集体”,“大集体”不嫁“二集体”,城里残疾小伙儿能娶农村大美人的等级顺序,迅速被市场经济冲垮了。个体户这个多年上不了台面的职业,在80年代中后期的征婚市场上炙手可热。

到了90年代,“万元户”早已被“大款”取代,事业、收入、户口都是择偶时的决定因素,“不能解决户口者免谈”等话语赤裸裸地出现在征婚启事上。迈入新世纪后,女性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对婚姻的左右能力也持续上升。有房有车才能结婚吗?这个命题被无数困惑的小青年讨论了一次又一次。无论答案是与否,不争的事实是:为了终身大事,多数人俯首甘为“房奴”。但相比以往,现在显然是最宽容的年代。单身不婚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未婚同居由大城市向中小城镇普及,“老少配”有了传奇,“姐弟恋”就更冠冕堂皇地进行着。

编辑观点

Amy 凤凰时尚情感编辑

大家都喜欢择优而取,本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莫让世俗观点左右了自己的幸福选择。毕竟婚姻不是物质的累积。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时尚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时尚",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王娥] 标签:帅白富 font-size line-height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