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天工雅清苏绣优品 爱慕近赏“针尖上绣出的黄金”

2013年07月30日 17:39
来源:凤凰网时尚

导语: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出自宋徽宗笔下的国宝级千古名画《腊梅山禽图》被静静地珍藏。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想看到这幅价值连城的作品要远渡重洋,跋山涉水。而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术家“以针作画”,巧夺天工般的制作了《腊梅山禽》的苏绣作品,其细密的运针、层层的加色,将宋徽宗笔下笔调老道、结构严谨的鸟儿绣制出毛羽柔顺而丰满、树干浑厚而极富质感的感觉。在2013年7月27日开展的“天工雅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上,苏州刺绣研究所携带这幅苏绣作品来到北京爱慕美术馆,将宋徽宗的千古名画“以假乱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一片丝罗轻似水”:苏绣为何是“东方的艺术明珠”?

据《太平广记》记载,三国时期,孙权常常慨叹魏蜀二国没有平定,很想得到一位擅长绘画的人,能绘制出一幅有山川地势、供行军布阵用的地图。于是,赵达把他的妹妹进献给孙权做了夫人。孙权让赵夫人用笔描绘九州岛岛江湖方岳的形势图,赵夫人说:“丹青的颜色很容易褪灭无痕,不能长久保存,妾能刺绣。”赵夫人把所有国家都绣在一块方形的帛上,上面还绣着五岳、河海、城邑以及行军布阵的图案,然进献给了孙权。这副《列国图》珍稀瑰丽,“绣万国于一锦”,人称“针绝”。之后,赵夫人用发丝织成罗縠,为夫君孙权制成轻纱幔,此帷幔飘飘如烟气轻动,展开可达数丈,卷起可放在枕头里。时人称之为“丝绝”。

“地脉千丝络,天涯一线通”,2000多年前的精湛刺绣技艺在吴地绽放开来。至宋代,苏州已是“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当时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

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质的蚕桑丝蛹、温良恭俭的水乡品性造就了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州刺绣。苏州的“丝绸之府”、“锦绣之乡”的美誉也由此而来。苏绣,亦称古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作为苏州刺绣名片之一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在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西方艺术、科学技术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在题材的选择、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创作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刺绣精品,成为国内外认同的知名品牌。吴冠中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制的众多艺术精品具备了世界一流的艺术,具有极高的水准。

“一片丝罗轻似水”的苏绣,先后到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示,被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永久收藏,被称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花随玉指添春色”:“十万绣娘”造就苏绣传奇

在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有过“十万绣娘”的兴盛场景。而作为中国四大刺绣之首的苏绣,最高端、最经典的作品汇聚在苏州刺绣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7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专家和技术人员100多人,以及多名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收藏、创作的精品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每幅苏绣精品的背后,都是绣娘一针一线的精妙创作。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是对苏绣绣娘技艺的绝妙形容。许多苏绣珍品需要仔细分别才能看出不是画作而是刺绣。这种“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高超水平也源于高水平的画稿基础。吴门画派由唐伯虎、沈周等人开创,画技精湛,徒子徒孙遍布江南。为了生计,不少吴门画派的画师开始为苏绣设计,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引入到苏绣当中,通过对这些书画技巧的描摹和借鉴,苏绣更趋精美雅致,从民间艺术一举登上大雅之堂。自此之后,绘画与刺绣有了解不开的缘分。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的沈寿是第一个把西方绘画融入东方绣艺的绣娘,开拓了苏绣的刺绣领域。

在他乡已经消退的女红,是这里最温婉的江南情结。绷布、绷架、苏针、花线,它们永远凝聚了如水的江南女子的灵巧和柔美。“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出生在有刺绣传统的苏州的绣娘们自幼学习女红,她们每天天亮开始刺绣,直到晚上灯火闪烁才停下来。要成就好的作品,往往要付出数十载的光阴的积淀。才艺双绝的绣娘们经常用“心灵的艺术”比喻苏绣。心静之人,才能真正秀出美的境界。“静若处子”的她们将所有的灵动汇于针尖之上,默默描绘着苏绣传奇。

多年来,随着绣娘从原创构思到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苏绣屡屡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展和大赛中收获佳绩。其中,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的作品多达1000件,金奖300多件,100多件作品被中外著名博物馆收藏。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苏绣,在传承过程中被不断创新,在保护中赢得新生。如今已作为吴地的一项特有的文化产业,占有国内刺绣市场的份额达75%以上。

“引得黄莺下柳条”:苏绣珍品的饕餮盛宴

2013年7月27日,由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北京苏州商会主办、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北京爱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同源有限公司协办的“天工雅清—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在北京爱慕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传承和保护责任单位,成立于1957年的苏州刺绣研究所汇聚了多名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着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绣珍品来到北京爱慕美术馆,供苏绣爱好者近距离观赏苏绣作品,一享苏绣文化的饕餮盛宴。

苏绣和江南,是两个割裂不开的词汇。苏绣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而所谓江南,一幅幅苏绣就是它最直观的表现。在众多作品中,由苏州刺绣研究所制作的《丽人行》和《簪花仕女图》完美展示了我国盛唐时期的奢华生活场景,体现了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特有风格。

《丽人行》的绣稿是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局部,通过对虢国夫人姐妹乘着雄健华骝并辔而行的描绘,显示了生的活力和美的魅力。整幅作品以软缎为底料,运用苏绣传统的散套针和施套针法绣制,以精细的绣工,和顺的镶色,完美的将人物衣着色彩的艳而不俗,人物形态的惟妙惟肖,发髻造形的变化多端表现的生动感人。绣出了原作“态浓意远淑具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体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技艺特色。

唐代着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经典作品,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写实长卷。以此为绣稿的苏绣作品开脸打底三丝,再二丝绣五层,一丝绣八层,最上一层以一根绣线的32分之1绣三层。衣服纱蔓亦复如是。细处花纹头饰清晰可见,丝丝分明。由于丝线太细,丝线易断,可见绣娘之倾心沥血。

本次苏绣展的作品多出自名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景如画的山水亭台、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古今中外的秀丽面庞……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汇集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创作类型、针法色彩的苏绣珍品,体现了“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的典型艺术特点。刺绣大师结合名人画作、画稿进行再创作,以针作画、巧夺天工,其中《怀乡》、《春回大地》等作品是刺绣与当代书画融合的扛鼎之作,是苏绣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的生动写照。

凤凰时尚微信

加入凤凰时尚微信 参与年终送礼得万元大奖

扫描左侧二维码,加入凤凰时尚微信,免费领取礼品,快来参加!

[责任编辑:赵阳]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时尚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时尚",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