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银幕上的灾难
2010年04月12日 18: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某一些电影,如果不去电影院看,那就等于浪费时间,比如《2012》。

银幕上的灾难,永远不会是真正的灾难,相反,它是一道盛宴。罗兰·艾默里奇有“灾难片之王”的称号,其实,这个世界上统共也没有几个导演专注于这个题材。幸好如此,要不然,那也将是灾难性的。从《哥斯拉》到《后天》,再到《2012》,艾默里奇完全是轻而易举地为自己贴上了标签,并且衍生出一系列关于灾难片的特征报告,比如宏大奢华的视觉特效,比如凌乱粗糙的叙事风格。

不过,还好,《2012》在叙事方面并不那么遭人诟病,开头天南地北地铺陈出若干条线索,整部电影下来,基本都能彼此联系起来。自然,正如灾难片一以贯之的,对于情节,我们不可能期待太多意外,故事所标榜的,永远是“人性”这碗冷饭。当然咯,毋庸置疑,“人性”绝对是最值得被热炒的一碗冷饭。

影片主线讲述灭顶之灾下离异的落魄作家柯蒂斯如何带领前妻和儿女实现成功逃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典型的好莱坞结构:一个有问题的世界对应一个有问题的个人。柯蒂斯在写作生涯中郁郁不得志,小说出版仅印行五百本,日间还要当俄国富商的家庭司机以谋生;前妻抚养孩子,爱情美满,一双儿女与后父亲密无间,同亲爹反而疏远,尤其儿子更是以为父亲忽视自己,成见颇深。当然,在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中找寻出口的过程中,个人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鸳梦重温,父子相亲。儿子的名字叫“挪亚”,最终顺理成章地和父亲一起成为方舟的拯救者。而在一家人相拥而泣之前,为了避免累赘,后父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意外事件干掉了。

影片的几条副线同样以亲情为纽带,透过生离死别激荡起撕裂的悲伤和温暖的情绪。和主线相比,倒是副线的故事精致简练得多,比如黑人科学家和他在游船上唱爵士的父亲的最后通话,比如白人老头仿佛有所预感地给远在东京多年不联络的儿子打去一个电话,在孙女稚嫩的声音之后,他听到了城市崩裂的声音。两位老人驻唱的游船令人联想起另一出微型的世界末日——泰坦尼克号沉船。而在游船被呼啸的海水吞没之前,老朋友之间的心心相映和座下已近暮年的观众们极可能是有意识的对好莱坞式“美好的老时光”的缅怀。

很多年来,好莱坞电影已经为我们培养起了一整套充满戏剧感的人性观和逻辑理念:小人物是可以变废为宝的,大英雄总能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扫除黑暗拯救世界,而且,作为奖赏,他绝不会死去,末了还总有美人相陪。所以,即使是灾难片,面对天崩地裂,海啸吞城,火山爆发,孤胆英雄照样是孤胆英雄,绝不会减色一分,甚至会得益于灾难的严重程度而愈加散发出神话般的光芒。换句话说,灾难只不过是英雄的陪练。当然,我们所受的人性观训练不止人性的真善美,也包括人性的污点。我们看惯各种阴谋,最常见的是政府行为背后必然存在钱权交易、勾党结社、明抢暗杀,以及精英主义所导向的生命权不平等、草菅人命。不过这些终究会被英雄主义一锅端,结果就是,银幕经验饱和的我们变成天真与世故的混合体。《2012》只不过是极端题材下对好莱坞金律的再一次验证而已。不过也许因为题材特殊,影片的天真之处显得特别天真,世故的地方倒也不那么世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