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片进中国影院的时候,你是愿意看加中文配音的版本呢,还是喜欢有中文字幕的英文版?5年前我肯定会选择前者,但现在我更愿意看原文版——从表演者嘴里说出来时的语气和声调在配音中会有信息损失。
不得不承认,今天在报纸、杂志、电视中宣扬的有关生活方式类的内容,基本都是西方世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价值观。如果这个世界是一列火车,那么欧美人坐在前面的车厢里,中国人在后面的车厢,咱们欣赏到的风景,前车的人都经历过了。那问题是,外面的风景有没有必要根据后面人的欣赏口味而做相应的调整?
钱钟书说外国的好东西到中国就没有一个不走样的,这句话用在时尚界也极贴切。比如一组时装片,明明是同样的衣服,相似的环境光线,连模特姿势都差不多,就是换了一张脸,可出来的效果就是差之千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模特素质不高没气质、体型长相不标致,但依然感觉他们驾驭不了那些服饰。
日本男刊《LEON》杂志,创刊第三年就稳居全日期刊广告额第一名,在《LEON》上出现的商品,在店里就会卖断货,可见其影响力。但他们至今坚持全部启用欧美模特,男模都是意大利人,没出现过一个日本人,连场景也都是欧式的。你也许会马上指责主编为什么不本土化,我相信在创刊初期会有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但在广告额第一的业绩面前,我们也只能承认这是一条成功的路。很多日刊之后也效仿此道,改用欧美模特。
主张本土化人士的担心是:西方面孔会让本地消费者感到陌生,有距离感,所以一定要换上形象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上面,才容易接受。听上去很有道理,但《LEON》主编西元寺勋的阐述是:“如果让日本模特穿花哨的意大利风格服装,日本读者会觉得这不可信,因为他们身边没有那样穿戴的人。而如果让西方模特穿,大家就觉得可信,容易接受。”
传媒当今推行的都是西方物质文明,因为西方时尚大佬们在不断给媒体砸钱。而这些时尚用品,都是西方的设计师根据欧美人的身材长相、肤色、发色设计出来的,所以只有欧美人穿戴上时是最得体的,最能把设计理念的精髓传递出来,达成最佳展示效果。同时还不能忽略环境,那些设计师从小在满是美术馆、教堂、咖啡馆的城市中成长起来,设计任何服饰的假想环境也充满艺术化结构。你闭上眼睛想一下,一辆甲壳虫开在慕尼黑的老城区里,和行驶在北京的大街上能是一个感觉吗?这就是视觉传达。
这些话并非空谈,确实是从多次拍片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摄影师说得更绝:“外国模特脸型立体,怎么打光都不乱,这些硬光如果用于中国模特,就出现斑驳的效果。”所以,我建议,在时尚领域,还是不提倡本土化演绎,原汁原味最好,除非是有东方元素的服饰用品,比如“上海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