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的眼光:人性与历史
2010年04月20日 13:40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周,当2010年普利策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公布时,《纽约时报》可谓惊诧不已。不仅因为他们荣获了三个新闻类奖项中,也因为作为主流艺术评论媒体的他们,竟然漏过了评论今年获得文学类小说奖的作品,作家保罗·哈丁的处女作《修理匠》(Tinkers)。

人性的,更人性的

美国作家常被欧洲批评家指为“过少关注人类共同生存更大的主题,而只关注跟百事可乐消费文化相关的话题。”自黑人女作家东尼·莫里森后,美国作家已经十六年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而2010年普利策的诗歌、剧作与小说等三项最重的文学奖项获奖作品都充满了人性话题的深刻内涵。首先,女诗人莱因·阿尔曼特劳特的诗集《精炼》(Versed),“充满智慧与语言创新,每首诗让人读后感如同一个个在脑海里引爆思想炸弹。”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教授的这首题为“简单”的诗句,尽管经过了我并不高明的翻译,但相信大家仍能感受到一股灵性:

无始以来,大海翻滚奔腾,/无苦无痛,无息无声。/假如我们不加以模拟,/我们孤寂。

难道这就是需要/世代相传的道理?/时光是点点滴滴/来自天堂和地狱/假如我们不消磨,/我们饥饿。

获得今年剧作奖项的《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是一部正在美国百老汇上演的摇滚音乐剧。这部剧作围绕着美国郊区一个家庭因丧子和女主人患躁郁症而带来的一场家庭命运搏斗,探索了许许多多就像这个外表正常的美国家庭一样的家庭所面对的人性伦理问题。

今年普利策文学奖中最大的惊喜归于一位先前不为人知的作者保罗·哈丁。当然,保罗·哈丁的成功并不是没有先兆。他出自于世界著名的作家摇篮——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汗·帕穆克也曾在这里浸墨。

但毕竟这是保罗·哈丁首部小说,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摇滚乐队的职业鼓手。在音乐生涯中,哈丁热爱读书。一天当他读到墨西哥作家卡洛斯·福恩特斯——这位当代西班牙语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的小说时,他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萌生作家念头的哈丁被顺利录取进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但他的首次创作却并不顺利。受福恩特斯影响,他本想构思一个发生在欧洲殖民拉丁美洲时期的小说。创作近三年,他意识到自己写的每一句台词都几乎需要上网调研。终于有一天,他发现创作走进了死胡同。半天之后,他决定回归自己的生活,开始动笔写下了《修理匠》。

故事开始在1970-1980年代的美国新英格兰州。年迈的修钟匠乔治·科斯比在弥留之际,开始产生幻觉。他的一生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他的记忆回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森林村庄,回到了他的童年,回到了他记忆中的父亲,当然也回到了作者保罗·哈丁在缅因州长大的生活体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