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城”的抗震设计
2010年04月20日 16: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康赛普西翁Concepción】智利大地震8.8级,497人遇难(截至3月8日);而海地7.3级地震,遇难人数却高达20多万。之所以有如此天壤之别,除了因为海地地震的震中是在人口密集的首都之外,更因为城市抗震设计的不同—为抗震,智利政府曾拆除所有不合格的房屋,全面重建。当然,作为拉丁美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智利有这样的财力。

灾难之城

康赛普西翁,是此次大地震的震中,虽然不如海地首都太子港那样人口稠密,但也是智利第二大城市,人口约有30.3万。在凡尔纳的冒险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它便以“地震之城”的形象出现。这样一座不断遭遇地震、海啸、城毁的城市,经历过多次迁址,依然顽强存在至今。

海地大地震时,海地曾被众多媒体称为“灾难之国”,而从历史看来,位于南太平洋东岸比奥比奥河口的康赛普西翁则可被称为“灾难之城”—在康赛普西翁历史上,2010年的8.8级大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已经是第四次了,每一次,城市都几乎被全盘摧毁,期间更是小震不断。在不断的天灾中康赛普西翁一次次重生,堪称“英雄”与“奇迹”。

康赛普西翁位于智利中南部,是比奥比奥区康赛普西翁省首府,距首都圣地亚哥大约450公里。城市始建于1550年,气候宜人,周围农产丰富,水力资源充足,城市周边的煤矿占全国的90%以上,同时也是葡萄酒和谷物的贸易中心。

1550年12月8日,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的“纯洁受胎节”,来自西班牙的殖民者在河口建城,取名康赛普西翁,意为“怀胎”—然而,西班牙人并不知道,这个城址正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最活跃的地方,壮丽的安第斯山脉也是因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而隆起。小震不断之后,城市在1751年被大地震摧毁。1754年,人们稍稍挪了一个位置,重建了新城。1835年又一次大震,新城完全毁灭,灾后,人们又在原址重建。1960年,8.9级大震的震中稍远,城市仍遭半毁灭性的打击,至今才恢复元气,不料又遭毁城。

举国抗震

好建筑能挽救生命—这句话如今在智利被验证了。智利大地震之后第四天,救援人员在康赛普西翁一幢倒塌的大楼内救出79名幸存者。救援人员庆幸,这栋大楼的抗震设计令其在倒塌后也留有空间,这些人因此获救。

或许是历史教训太过惨痛,早在20世纪30年代智利政府就开始在建筑设计、施工中提出了相当高的防震要求。智利建筑协会总裁法雷纳多·马林所说,“在智利,国家建筑系的学生进学校第一年就要重点学习抗震设计。”房屋抗震设计因此也成为智利各大学建筑系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