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听了那么多位钢琴家的巴赫,会不自觉地猜想,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巴赫?也许波利尼的老当益壮比较贴切,而里赫特强调了巴赫集大成的对位法,还有安吉利·休伊特富有女人味的温情巴赫,希夫的中规中矩的“教学版”巴赫,等等。
最近波利尼也来弹巴赫了!这是他第一次完整地录制平均律曲集。以前听过他的肖邦、贝多芬与一些现当代钢琴曲,曾被他条分缕析的精辟与天才的音乐结构感所折服,而他的理性沉稳气质,也许与巴赫更为声息相通。只是我们平时听惯了古尔德的清脆与里赫特的气势如虹,第一次听见波利尼的巴赫,还真有些不习惯。
一直都觉得,像《平均律》中机械运动式的前奏曲、考究的对位线条,这样作曲技术堪称完美的巅峰乐曲,就是应该弹得没心没肺。需要拍掉黏在曲线中的情感纷扰,音乐才得以展现技术自身更可靠的慰籍。像里赫特的巴赫,娴熟中似乎还带点强迫症,反而不折不扣地像平均律。
但是除了辉煌的对位技术之外,巴赫的对位曲繁复而透彻,歌唱的是成熟的情感,是献给晚年的赞美诗。波利尼今年70岁,他在合适的时候弹奏了它。当然70岁的波利尼来挑战巴赫,是有准备的,这不是高手的自娱自乐,而带有一种为树立典范的钻研与积累。
他弹奏的是一个人文的巴赫。“人文”这个词,已经成了玩笑与谎言,但至少,我们在波利尼的弹奏中,听得见巴赫的信仰。平均律那铰链式啪嗒作响的节奏,到他这里变成了缠绕而隐秘的思省,他的主题沉静,情感淡而丰沛。他的力量是在这部大型套曲中逐渐渗透出来的。大师级的弹奏,已经无需展现手指功夫了,他展现的是对钢琴的控制。他以踏瓣与臂部力量的控制,塑造了浑厚的底气,这种底气贯穿始终,令48首乐曲一气呵成,背景深沉。
而他又是古典、适度的。适度建立在对和声张力与对位节奏组合的细致考量之上。在他的细腻的力度与音色处理中,音乐如波光闪闪。
信仰不是宣言,而体现在每一天的温情的坚持,我们常常在愉快的细节里,体会到神的真实光芒,就像巴赫音乐中那严谨而细碎的美妙,叫人想起萨义德曾经说过,那是一种“终极的快乐”。
记得在一部叫做《挽歌》的电影中,有个教授,一手端红酒杯,一手弹奏钢琴,拿巴赫卖弄姿态。但巴赫真不是内心虚弱的知识分子用来装腔调的。波利尼的巴赫,让我想起的竟是《赎罪》中的那个男孩,想起他身陷诬陷与战争的双重囹囫,在战场归途中,闻到大海气息的那一刻,他知道家与爱人都已离他不远了。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也许是觉得巴赫像大海,在某一刻能叫人获得解脱。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大约是被弹奏得最多的钢琴曲,从每个考级的琴童,到晚年的大师,每个钢琴家心里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平均律。
听了那么多位钢琴家的巴赫,会不自觉地猜想,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巴赫?也许波利尼的老当益壮比较贴切,而里赫特强调了巴赫集大成的对位法,还有安吉利·休伊特富有女人味的温情巴赫,希夫的中规中矩的“教学版”巴赫,等等。最近在上海弹巴赫的,还有狼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格里莫弹了《平均律》选曲和一些钢琴家改编的巴赫乐曲。她技巧到位,听起来却仍然是学习之作。那几首改编曲,分别来自布索尼、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原来大师们都是巴赫的信徒。只是改编巴赫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他们将巴赫的线条膨化,只剩下旋律的抒情,曲调交流的乐趣都随之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