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普鲁斯特心里知道,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应该得到承认。于是在出版社的推荐下,他参加了法国文学大奖龚古尔奖的评选,并最终多出对手两票险险胜出。这样的一部名著终于有机会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几天之内的存货销售而空。
美国的一个作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史上的一些大作家,正是因为对叙述传统的厌烦而成就了自身的伟大。他举的例子是美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立志写出一部没有情节和主题的小说而创作了《达洛维夫人》。我倒是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但总觉得这个例子不太合适。更合适的作家是谁呢,当然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同样都是一部没有情节和主题的意识流小说,但普鲁斯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时间和回忆这种永恒主题的痴迷,他对遗忘猛烈地反抗,他为了生活在时间绝对性中而进行的狂热不懈地努力。而且这部伟大的作品,普鲁斯特写了十五年左右,写了七卷,二百多万字,中译本也有两千多页,可称得上是煌煌巨著,这样一部奇特的作品难怪让后人叹服不已。但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当初出版也是一波三折,麻烦不断呢。我们现在甚至都无法想象,原来大作家普鲁斯特也曾被逼无奈过自费出版过自己的作品。
普鲁斯特生于法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体弱多病,养尊处优,一直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就经常出入一些所谓上层社会的社交沙龙,由于他聪慧绝伦,甚得沙龙中贵妇人的欢心,一直都是这些交际圈的常客和宠儿。大约从三十多岁起,因为哮喘病发作,普鲁斯特开始闭门不出,终年生活在一件封闭的房间中,一直到五十一岁去世。也正是在闭门时期,他开始创作《追忆似水年华》。在他看来,人的真正生命是回忆中的生活,换句话说,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才变得清晰而完美。由于身居病房,他只能依靠这种回忆挨过漫漫长夜,长而久之,记录回忆中的生活就成为了他写作的动力。
1913年,普鲁斯特把《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拿给年轻的出版商加斯东·伽利玛。当时的伽利玛出版社还是大作家纪德在主持,他翻阅着那堆乱糟糟的手稿,印象不佳。普鲁斯特的稿子字体太大,而且总是修修补补,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字符,根本看不清楚。而且纪德觉得普鲁斯特的某些描写让人震惊,尤其读到整页整页描写在那些贵族家庭中吃饭的文字时,他最终失去了一个良好作家的耐性,让加斯东把本子退回了普鲁斯特。但普鲁斯特则深信他的这部作品的价值,他最终决定采取自费的方式出版,他联系了另一个出版商贝纳尔·格拉塞。格拉塞甚至没有读过这部厚厚的手稿就与其签了合同,因为是自费出版,经济风险是由普鲁斯特承担而不是由格拉塞出版社。1913年底,《在斯万家那边》出版,由于外界对其的评论一步步抬高,又重新引起了加斯东和纪德的主意,促使他们重新审视这部书。加斯东和纪德商讨要弥补犯下的错误,纪德向普鲁斯特写信承认错误:“拒绝这本书将是我们所犯的最大错误(因为我感到很羞耻,要负很大的责任),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后悔和内疚。”后来加斯东出面去了普鲁斯特的家里,他建议普鲁斯特既然和格拉塞签了合同,他们可以出版一些别的东西。普鲁斯特表示对其他东西不感兴趣,他回答说:“我只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那就是我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那好啊,我将很高兴立即出版它!”加斯东说。“但我要出的是全部,如果你出版第一部分,我才会把后面的部分给你。”加斯东很为难:“可它已经在格拉塞出版社那里了。”普鲁斯特胸有成竹:“那不属于他,而是属于作者。你把它赎回来。我将写信给格拉塞,让他把它给你。”这部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的版权就这样轻松解决了,以后的事情很简单,因为这种毕竟是普鲁斯特自费出版,格拉塞也没有办法,只好听之任之,随它去吧。到了1919年,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这本书在商业和评论上也算获得了成功:可敬但是有所保留的成功。显然这些还不够,普鲁斯特心里知道,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应该得到承认。于是在出版社的推荐下,他参加了法国文学大奖龚古尔奖的评选,并最终多出对手两票险险胜出。这样的一部名著终于有机会引起了大众的注意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几天之内的存货销售而空。作为普鲁斯特的出版商加斯东·伽利玛自然喜上眉梢,他努力补上货源,并第一次在新印刷的封皮用了腰封,上面赫然写着“龚古尔奖”。万恶腰封的历史,现今已经成为了图书宣传必不可少的部分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