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柳州。3月17日早从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出发,逆融江而上。两小时后弃舟登岸,只见一小小村寨依山脚地势而建。一位老阿婆迎面走来,打声招呼,原来是壮族人。坡上的三层吊脚楼已显陈旧,那就是阿婆的家。阿婆的儿子名叫蒙新福,52岁,年轻时当过兵,直到去年还在广东打工,所以不仅能听懂而且能讲普通话,于是我们开始“摆古”。这是当地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聊天。
蒙新福吸着自家种的烟叶,一边修补着一口用了多年的铝锅,一边在厅堂门口和我们拉话。楼前斜坡上,两株杜鹃盛开,似燃烧跳动的火焰。经过嫁接的优良品种枇杷,已结下累累硕果,个头比普通品种大很多,为了不被鸟儿啄食,都套上了塑料袋。几只家养的肥鸡悠闲地栖居树上,让人想起“鸡鸣桑树巅”的诗句。一只刚两个月大的小黑狗在主人身边跑来跑去。门框边挂着几束干花和一把小葫芦状的东西,我们不知何物。蒙新福告诉我说,干花是一种天然染料,用来给米饭染色,制作壮家食用的五彩饭。那像小葫芦的则是烟草的种子。
这个寨子名叫麻石村,全村原来有100多户,1975年修建水电站,寨子进行了搬迁,现在只剩下7户了,蒙新福家的门牌正是7号。厅堂的大门敞开着,放在墙边的彩电影像清晰。原来在这遥远的壮族山寨,村民们早已用上了机顶盒,身在深山足不出户也能及时得知天下事。
说起自己的生活,主人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家。木楼后边两个木板围成的房舍里饲养着雏鸡和幼鸭,它们长大一些后,就散养在山坡上自行觅食,主要吃草籽和虫子,只需晚上饲喂一次。这样的鸡鸭非常受城里人的欢迎,定期有人来收购,这也是家里收入来源之一。靠山坡背阴处堆放着裁成段的带皮木材,是用来培养香菇和木耳的。山顶上种着茶树,主人的妻子一直没有露面,原来是上山劳作去了。
一条长长的管线从山上通到主人家里,这是用来引山泉水的,全家人饮用的是清澈甘甜的山泉。煮饭不烧柴而是用电饭煲,电价随枯水与丰水期上下浮动。丰水期便宜些,每度电只要3角5分,贵的时候也不过5角钱,一个月下来20多块钱就够了。说到收入有好几部分,除了养鸡鸭外还有山上的杉树、竹子、茶叶等,种的菜多种多样,并不用来卖,只供自己吃。谈话间70多岁的阿婆已到对面山上自家的菜地忙去了。因为母亲年事已高,蒙新福今年不再出去打工。这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生活过得蛮舒服。
4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已成家,生活很富裕。说起这个,蒙新福言语中充满自豪。儿子搞木材批发生意,刚花了35万元建了一栋楼自住,装修得很现代。不久的将来,一条高速公路从这里通过,这栋住了60多年的吊脚楼将不复存在,蒙新福透着依依不舍的眷恋。
临别时我请主人在笔记本上签名,他郑重写下了蒙新福三个字,微笑着与我们话别。我本是来旅游的,这场无意中的谈话既不是采访,也不是采风,却了解到一户普通壮族农民今天的真实生活。这算不算柳州之行的无心插柳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