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们将如何在一个被气候变化和全球化影响的世界中继续生活?目前,世界上已有一半人口住在城市,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三分之二。长年蜗居、近郊生活、出逃乡村,什么时候我们可以重返城市,热爱CBD呢?一座宜居城市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可持续未来?企业家和开发商又该如何把握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首次辟出占地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55个从全球甄选出的“未来城市”案例会通过不同形式得到展示。这场超过七千万参观者关注、汇集世界顶尖城市开发机构和建筑师的盛会仅仅是个“前传”。每一个展馆的概念创新都有可能改变城市人的未来。至少,给我们一些拥抱城市的理由。
01【伦敦-零碳社区】与碳无关的优质生活
案例名称:Zed零碳馆
展馆位置: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
创意源起:贝丁顿零碳社区,由英国生物区域开发集团与伦敦最大的商住集团“皮博迪”合作开发,总投资1500万英镑。
如果房价保持不变,城市家庭花在取暖、照明、做饭、用水、家用电器和汽车用油方面的开支却减少一大半,这样的社区恐怕任何人都会蜂拥而至。如果它完全没有产生废弃物和碳排放,同时还能给国家电网供电,城市开发商一定会疯狂注资大量圈地。世博园里的这座2500平方米的“Zed零碳馆”,是中国第一栋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一次性解决所有关于“零碳生活”的噱头和疑问。里面陈列着从伦敦托运过来刚刚抵沪的26个创意旅行箱,你最好奇的“天下无碳”改造秘密统统藏匿其中。无论这些箱子里的“绿色伟绩”能否帮助老牌工业城市重塑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城市规划者们都可以从“Zed零碳馆”中看到各种低碳努力与希望。
看什么
零碳餐厅:听说过“能吃的餐具”和“会发电的剩菜剩饭”吗?这里的餐厅每日多余的有机饼干经过特殊处理将变为第二天的新餐具材料。没被客人吃掉的餐具会和厨房生物垃圾一起收集进生物能炉,通过降解产生馆内所需电热能。最终残渣用来做生物肥。
零碳示范房:六套由太阳能、被动风能、地热能源联合驱动的零碳样板房向参观者展示建筑领域对抗气候变化的各种策略。
“大富翁”碳测终端:57个触摸式碳测终端会对参观者提问:居住房子类型、每月水电账单、家庭和办公地址??最后,根据你的答案,在离馆时,你就能拿到一张打印好的 “个人碳排”了。
02【汉堡-低碳建筑】被动房
Home to Office
案例名称:汉堡之家
展馆位置: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
创意源起:费斯特博士(Wolfgang Feist)1991年提出并建造于德国的Darmstadt-Kranichstein(达姆施塔特)
“被动房”(Passivhaus),德国汉堡引进的概念。它的奇妙之处是,建筑本身从不主动提供热能,空调、暖气、地热这类传统供热渠道统统消失了。通过地下热泵、采暖屋面上的光伏发电设备、射入室内的阳光、人体散发的热量和带热回收功能的中央通风机就可以支撑起整座建筑的运作。它将为居住者提供极高的舒适环境却不产生任何废弃排放:采暖需求降至15 KWh/()(即每平方米耗电量千瓦小时),一次性能源需求低于50KWh/( ),包括热水、家务电力在内的总耗能不超过120 KWh/()。“被动”的另一层含义是:热需求不再那么“活跃”。即使在冬天,建筑的热需求也只有10瓦每平方米(加热一个20平方米大的房间,只需要相当于两个100瓦的灯泡或开一台电视的热能)。
虽然听上去很梦幻,但由于其建筑方式不受楼宇类型限制,因此任何一栋房子都可以改建成“被动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也因此变得非常“被动”:楼上住家、楼下办公??“商住混用”在汉堡被称为H2O(Home to office),它比SOHO一族更受雇主们的欢迎。但是,因为上海目前“不允许出现综合使用性建筑”的法规管制,“被动房”暂时还难以在上海普及。
看什么
从展馆底层一直“生长”到屋顶的“愿望树”:它其实是一个参观引导系统。游客从“树根”(地下一层)处开始进入“愿望之屋”,多张汉堡市民的面孔将诉说自己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愿望。根据这些愿望,“汉堡之家”被分成相应的若干展厅。最后到达“树冠”,人们将在名为“笑声堂”的房间里再次看到实现各自愿望的汉堡市民笑脸。
从外观看来,“汉堡之家”更像一个被打开的办公室抽屉。展馆以紧凑的实心材料为主,安装了隔热效能超高的三层充氮玻璃幕墙,使保温效果与气密性变成拿手好戏。为了不让夏日阳光直射入建筑,北面的一部分墙面像抽屉一样被“拉”了出来。古怪外形算什么,这可比普通建筑节省下了90%的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