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最近一段时间的热门词,“天坑”无疑会榜上有名:江苏南京、广东连州、江西南昌、浙江衢州、广西来宾、四川宜宾等地接连出现的地面塌陷,无一例外地被戴上了天坑的大帽子,而且被讹传为地震和“2012”的前兆,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恐慌。
其实,这些所谓的天坑与真正的天坑完全是两码事儿,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据专家介绍,天坑属于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形,是指可溶性碳酸盐岩被地下河水长期冲刷侵蚀,并在地壳震荡作用下多次垮塌形成的大石头坑。天坑的平均直径与深度,均在100米以上,有的达数百米。这些石头坑之所以被称作天坑,原因有二:一是指它的容积非常巨大,二是因为它是天然形成的,非人力所能为。
反观近来频繁现身的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其直径多为几米或十几米,最大的也不过几十米,而且多数出现在土质层中,是不折不扣的土坑,与天坑有本质的区别。最近地表塌陷之所以比较集中,多为人为因素所致:有的是地下水抽取过度,有的是施工不当,有的是路面长期承压过重。因此,地陷的发生与地震毫无关系,更与原本就属科幻电影的“2012”八竿子打不着。
虽然经过诸多专家的澄清解释,地面塌陷引发的社会恐慌已经过去,但这场“天坑”风波的深层次原因,却值得人们反思、警醒。
土坑何以变天坑?这固然与个别人的存心炒作不无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公众的科学素质。谣言止于智者,如果绝大多数公众对天坑的实质、成因有基本的了解,相信会对所谓的“天坑频现”一笑了之,更不会去以讹传讹,导致人心惶惶。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为此,国务院在2006年初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切实加以推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该《纲要》落实得并不理想:由于培养公众素质见效慢、显示度不高,地方政府不待见;因为未被纳入评价体系,科技人员不热心;由于不像娱乐新闻那样吸引眼球,各类媒体不积极……
正如《纲要》所言,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是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对于实现公民自身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次“天坑”风波,以及此前屡禁不止的地震谣言、让科学家大跌眼镜的转基因妖魔化、危害甚广的“养生大师”张悟本事件,均与科普不力、公众科学素质不高等有直接关系。
“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