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山西省及太原市的一些地方法规均有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要“拆一建一”。冯鲁宁说:“这条规定在实践中根本执行不了,近些年除了企业捐赠以及市领导批示建设的零星公厕外,全市几乎没有新建公厕。”
相关人士说,在老城区改造道路的规划和施工过程中,太原市有关部门对公厕的建设基本不予考虑;新建城市道路,要么没有规划、要么不按规划实施。商业小区的建设,虽然规划要求必须有公厕,但开发商出于节省土地、追求效益等因素考虑,使规划仅停留在图纸上,再加上小区建成验收不严格,环卫部门不参加,小区新建公厕也成“空中楼阁”。
财政投入不足也成公厕新建难的重要原因。冯鲁宁说,近年来,太原环卫部门每年都提出几十座公厕的建设计划,除了规划、选址难等因素外,由于建设资金缺乏,每年都不了了之。
此外,新建公厕还面临选址难题。业内人士说,公厕再重要,它也是个厕所,虽然谁都需要,但谁也不愿意把厕所建在自家楼前。
现有公厕的管理也面临资金困局。据介绍,太原一个一类的水冲厕所,每年的人员工资、水电费等费用只有2万元到3万元,事实上,一个管理人员每年的工资都在1万元左右;其余半水冲的二类、三类公厕,每年每座的管理费用只有800元,通常是一个人管理七八座。
就这样,在缺规划、不落实、选址难、落实资金难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大量的公厕正逐渐在太原的城市版图上消失。
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呵护城市公益资源
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太原市为了缓解市民如厕难,先后出台奖补政策,动员沿街社会单位、文明单位以及星级饭店开放近600家厕所供市民使用。从总量上看,基本能够满足市民所需,但受单位上下班关门、市民不适应、个别单位不落实等因素影响,实际上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丁润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吃喝拉撒睡”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足额、优质的城市公厕,与其他公益事业相比,看起来是个小事,但由于涉及大多数市民的基本利益,实际上是个“大民生”,同时还关乎一座城市的形象与品位。
“民生无小事。太原市公厕逐年减少、市民如厕难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因为城市管理者对民生的忽视,是对市民公益权利的一种漠视,是城市建设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挤占。”丁润萍说。
专家认为,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及其管理者必须从改善民生、打造形象、保障市民公益权利等高度出发,切实提高认识,首先承担起城市公厕的建设及管理责任。
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当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在道路改建等方面提前做好相关规划,同时建立规划、环卫、城建、执法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领导机制,并着重加强检查验收和问责力度,确保规划以及相关法规的落实。
今年九月底,太原市专门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全市公厕建设情况报告。要求将加快公厕建设写入该市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也将加强对公厕拆除后重建、补建工作的监督力度,确保如厕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众多市民和相关专家看来,此举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