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院
许子东
[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上个周末去台北书展作了一个有关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讲演。
台湾大块文化近年策划了一套“经典3.0”系列,请两岸三地四城专家学者讲自己喜爱的经典作品,如王安忆讲《战争与和平》、葛兆光讲《六祖坛经》、李欧梵讲《老残游记》、陈平原讲蔡元培……等等。
但我为什么要选择讲《马丁·伊登》这样一个冷门题目呢?
《马丁·伊登》讲述了穷苦水手因爱情刺激而发奋努力成为作家,出名后又感到幻灭最后自杀。此书对我曾有很大影响。刻苦、从文、退稿、自信,既向往又蔑视“上流社会”,不仅追求成功,更怀疑成功的意义……这些都是我早年喜欢马丁·伊登的原因。前些日子还在中文大学和李陀、北岛说起马丁·伊登的自杀,他们均认为杰克?伦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低估了。
杰克·伦敦死后在美国名声不大,原因一是新批评统治学院,二是现代主义潮流。但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民权、“左倾”、反战、女权运动等,又使得杰克·伦敦在美国“复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欧洲(包含“苏俄”)翻译最多读者最多的美国作家就是杰克·伦敦。《马丁·伊登》仅在中国就有18个不同译本。
近年其实有很多研究怀疑他究竟是否自杀。但作家若能预言并果真实践其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总是满足着人们对这个以《热爱生命》著名的作家的浪漫想象。
我讲《马丁·伊登》时,书展主会场九把刀也在讲演,听众更多。不知今天出名的网络英雄会不会也像马丁·伊登一样怀疑自己的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