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杆秤有七十多道“手脚”

2011年08月19日 04:46
来源:重庆商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王勇进和他的杆秤店。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但随着电子秤的普及,这种曾经普遍出现的度量工具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苏州葑门横街石炮头,63岁的王勇进仍旧经营着一间小小的店铺,自制自售从几斤到几百斤不等的杆秤,在刨、磨、钻、刻中坚持着这门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

见证历史

子承父业学做杆秤手艺

王勇进祖籍浙江永康,一家三代都是做秤的,因为做工精细,王家在当地很有名。据他回忆,在解放前,杆秤是非常稀罕的物件,只有大户人家才买的起。“那时候别人找我爷爷做秤,可都是要用轿子来请的。”王勇进说。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杆秤开始普及,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当时王勇进正值壮年,兄弟几个跟着父亲一起做秤,每天都忙不过来。从八十年代期开始,杆秤进入了标准化生产的时代,个体秤匠的生意走向衰落,王勇进就挑起担子,走南闯北到各地做秤。“走遍了20多个省市,觉得苏州手艺人的氛围最好,就留了下来。”1987年,王勇进把担子放在了葑门横街石炮头。

好学难精

从选材、刨杆、水磨到定星、打孔、校验,及至最后的抛光上色,用行话说,做一杆秤需要七十多道“手脚”,即总共有大大小小七十多道工序,可见工艺的精密。而制秤的工具也是琳琅满目,有锯刀、锤子、剪子、钳子、小斧头等十多种。王勇进12岁开始学手艺,整整学了三年才出师,经过50多年的磨练,现在做一杆20斤的小杆秤,前后不停也需要一个半小时。

秤是公平的象征,做秤最重要的也是一个“准”字,这也是做秤的始终保有的严谨态度。“从选材开始就马虎不得。”王勇进说,杆秤的木头必须用紧致不易吸水的硬木,保证长时间使用不会受潮,之后的分刻度、打孔,甚至是包头尾的铜片大小都影响着准确度,“好学难精是我们这一行的特点,要想做出一杆外型美观、经久耐用的杆秤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不行的。”

坚持传统

手艺不在打磨中消失

王勇进的店铺靠近横街街尾,仅仅门口挂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修秤”,很不起眼。店内保留着老式作坊的风格,王勇进窝在一张用木板架起的作业台后,开一盏白炽灯,右手边除了一字排开的工具,还有铜片、铝片和一些半成品零件,墙上则挂了百把杆秤供客人挑选。最小的可以称六斤,最大的则需要几个人扛着,可以称几百斤的分量。王勇进说,现在店里卖的最多的是20斤的杆秤,售价在20元左右,而他也兼做修秤的生意,像换个秤头松动的小挂钩,只要3块钱。“生意很清淡,一个月也就卖出十几杆秤。”即使这样,王勇进还是愿意继续做下去,并把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岁月在打磨秤杆中逝去,但手艺却不能在打磨中消失。谈晓慧 周晓青 文/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杆秤 王勇进 手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