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访“乌拉圭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刘翠峰

2011年11月25日 00: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寇泽刚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刘翠峰向公众讲解中国画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应该是一条人们自然走出来的路,简单地移花接木、标新立异都不行。艺术的生命力由观赏者赋予,结合得好的“混血儿”是很漂亮的,生命力也会很强。

结合得好的“混血儿”很漂亮

——访“乌拉圭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刘翠峰

本报驻乌拉圭特约记者 寇泽刚

刘翠峰(Luis Sen Fong),乌拉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不懂中文,却有着“乌拉圭中国画家”的美誉;他生长在乌拉圭,却对中国文化、艺术有着最真挚的爱恋。从他第一次举办画展开始,这位身体里流淌着一半中国血液的艺术家就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格为推动中西文化融合。几十年时光匆匆过去,如今,60岁的他依旧活跃在艺坛、讲坛,用艺术家的视角、教育家的身份,继续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

31岁首办“中国艺术”画展

1951年,刘翠峰出生在乌拉圭,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乌拉圭人,父亲是旅居乌拉圭的第一代华侨,受的是中国教育,酷爱中国书法。刘翠峰坦言:“我小时候,父亲奔波于生计,没有教会我说中国话。尽管他喜欢书法,却没有时间教我写中国字。但是,从我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父亲对中国艺术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眷恋就一直感染着我。”刘翠峰爱不释手的杂志是全中文的《美术观察》,虽然他并不会说中文,可他却说他看得懂,他喜欢,而且从中学到了很多。

从小在乌拉圭长大的刘翠峰起初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中国、感受中国文化。14岁时,他开始学习西式水彩画,同时学习肖像油画。1968年,17岁的他得到了赴阿根廷学习中国山水写意和工笔花鸟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在异国接触到中国的传统美术。中国画的魅力深深吸引了这个年轻人。1983年,刘翠峰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画展名为“中国艺术”,展示的是43幅工笔花鸟和写意山水作品。刘翠峰采用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勾勒出乌拉圭的情与景,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翻阅昔日报刊,记者发现,正是这个画展为刘翠峰戴上了“乌拉圭中国画家”的光环,也正是从那时起,刘翠峰定下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

30年推动中西文化融合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这位“乌拉圭中国画家”的光环愈加闪亮。今年1月10日至3月10日,刘翠峰受乌拉圭教育文化部的委托,策划并实施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刘翠峰在教育部文化中心展厅以中国笔墨创作了一幅长达70米的长卷水墨画。画卷以《清明上河图》式的叙述铺陈,展示200个场景、60位历史文化人物,涵盖乌拉圭重要历史事件、人文景观和文化习俗。画面以中国画写意技巧勾勒场景,以工笔点睛人物,布局疏密有致,大事件中有小人物的情态,历史场景中又有现代身影。这个名为“我们的乌拉圭”的中国画展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从1月10日开始,刘翠峰每天在展厅现场进行6小时的开放式创作,回答参观者的各种询问,向艺术院校的学员讲解中国绘画的特点,向中小学生讲述“我们的乌拉圭”的来龙去脉。刘翠峰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修养、热心教育奉献社会的人文精神受到民众的广泛颂扬,令他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过去的30年里,刘翠峰在不断学习、创作,举办个人画展或入展重大题材集体画展30余次的同时,还在多个艺术院校担任教师,经常以现场演示的方式为公众举办文化艺术讲座,为众多院校、剧场、政府机关、商业画廊等公共场所绘制壁画,实践着他中西合璧的艺术追求。

力争对中西画法兼收并蓄

事实上,刘翠峰的中西结合不只是用中式的画法画西式的内容,从小接受西方绘画教育的他,在创作作品时,中西合璧的画法和意境无处不在。对于中西方绘画,刘翠峰有独到见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看待世界的审美观就不同,追求就不同。西方绘画追求不厌其详地复制自然,越是逼真,境界越高。中国画讲究神似,追求意境。从技巧运用上说,西方绘画讲究布局对称、均衡。一幅画的每一处似乎都必须做处理,习惯于让色彩覆盖全部,讲究的是周到;按中国方式作画,讲究留有余地,行话叫留白,意在让空白烘托意境,在疏落中述说细节。再有就是作画时画家的精神状态。我个人的感受是,按照西方的理念作画讲究沉静、严谨,科学啊,维度啊,要仔细地设计画面,进入创作就要像一个冷静的工程师,任务是把景物尽可能逼真地搬到画面上来。画中国画则不同。无论是画风景还是画人物,首先重要的是消化目标,或者仔细观察,或者从记忆中调集。比如说画一片水天云彩,你要与水天云彩沟通、交流,把所有信息吸纳进大脑,直到闭上眼睛那云还在翻滚,那水还在波动。这时你会有一种冲动,一种将脑海中亦或是胸堂里的影像泼到画纸上去的冲动。这时你平时的技艺会在你的体内,脑、手、眼,特别是心中集合,整装待发,中国的说法叫‘成竹在胸’。一朝画笔上纸,则一发不可收。一幅画一般会一气呵成,色彩和线条轮番在画纸上纵横,不分先,没有你我,浑然一体。画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头脑中形成的影像、胸中激荡的热情一股脑儿地抒发出来。一幅风景,十个人画会是十幅完全不同的气象,但无疑画的又是同一幅风景。”刘翠峰说,“两种绘画语言,从理念到技巧,各有千秋。如果按照任何一条路线走下去,在我看来可能都有缺憾。所以我力争兼收并蓄,让两种绘画在我的实践中互补长短。比如,要把西方画的布局技巧与中国画的留白、抽空理念相结合,让它们融合,在和谐中追求效果。这就是我在探讨的路径。”

关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刘翠峰认为,这应该是一条人们自然走出来的路,简单地移花接木、标新立异都不行。艺术的生命力由观赏者赋予,结合得好的“混血儿”是很漂亮的,生命力也会很强。刘翠峰说:“我自己是多元文化的混合体,在创作和教学实践中,我力图制造拼盘。在我的拼盘中,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由中国文化理念主导的绘画技巧用得越来越多,这既是因为我得心应手,或者说是手应心声,也是因为观众更欣赏我的这一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