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伦敦展览路展示21世纪街道范本

2012年02月11日 15:02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改造前的展览路

  改造前的展览路

  夜幕下的新街景

  夜幕下的新街景

  路中央有可供休息的长椅

  路中央有可供休息的长椅

视野

没有警示牌,没有红绿灯,没有护路方砖,没有保护性路障,英国最长一条“无障碍”街道2月2日在伦敦闹市区正式开通。它的全新设计理念吸引了无数观光游客。专业人士称,它是21世纪城乡街道的范本和蓝图。

换新颜 名街更引人

“无障碍”街道即著名的展览路,位于伦敦肯辛顿宫和海德公园之间,因道路两旁博物馆云集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游客1150万人次,超过意大利威尼斯

经过改造,这条长820米的街道去除一切传统马路应有的标志———警示牌、红绿灯、路障,呈现一个宽敞、平坦的“共享空间”,行人、自行车、汽车彼此之间没有隔离物。

路面用中国大理石铺就,设计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图案,别致新颖。人行道区和车道区以道路两旁的下水道黑色井盖加以区别,盲人也可通过脚底感觉到区分。

人行道区比原先拓宽了一倍,超过3.5米,可以容纳更多行人。汽车在这条街道上的限行速度为每小时20英里,比普通马路慢1/3左右。

街道中间安装了高大挺拔的路灯柱,与周边的雄伟建筑风格统一,相得益彰。

展览路改造工程历时3年,耗资近3000万英镑。其中,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出资1460万英镑,伦敦市长办公室出资1340万英镑,威斯敏斯特市出资约100万英镑。

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负责人梅里克·科克尔说,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来临,将有更多游客来此观光。如果展览路仍以狭窄人行道、拥挤交通的旧貌呈现,会显得毫无吸引力,而且不安全。“我们的改造目标是,展览路不仅汇集了众多顶级文化机构,而且便捷安全。”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说,改造的展览路给游客带来全新的观赏感受,因为它“目无遮拦,以人为本”。

无约束 司机更小心

“无障碍”街道的设计理念是:当马路上一切“保姆式”规定约束,包括各种警示牌、红绿灯、路障,通通被清除后,驾车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行驶更加小心,与行人做更多眼神交流。

“他们在与行人进行眼神交流时,会更加警觉,”项目主要设计师杰里米·狄克逊说,“他们在使用道路时,会更像一名行人。”

据狄克逊说,已有研究显示,在路口拆除红绿灯,能让交通变得更加自由畅通,因为司机会更加小心谨慎。

他还注意到人们在这条马路上的行为变化。“你看,人们在这里自由漫步,有时会10个人一排,真是妙极了。”

伦敦交通局副主席丹尼尔·莫伊伦说,这个项目背后隐藏着奇妙的心理学规律:当你用警示牌和红绿灯来控制交通时,驾车人会滋生一种心理:这是“我的空间”。于是,一旦有人闯入,司机会感觉好像受到侵犯。

“变灯时,如果有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要穿越马路,司机就会生气,”莫伊伦说,“这个新项目更像是在超市停车场,司机知道四周都是推着购物车的行人,于是会小心驾驶。他们不会觉得行人侵犯了自己的空间,因此也不会恼怒。”

费思量 改造多波折

展览路已有百年历史。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之后不久,展览路破土动工。如今,这里是精英荟萃的文化社区,集中了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科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帝国学院、皇家艺术和音乐学院、歌德学院、法语学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和皇家地理协会等诸多艺术和学术机构。

由于缺乏规划,这条街道始终面目模糊:它笔直、宽阔,好像承载了某种宏大的使命,但这里最大的几家博物馆,大门都不正对着街道,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最初的民宅,显得不伦不类。它究竟是“文化大道”,还是居民区?如果是前者,则过于杂乱;如果是后者,又过于宽敞。

在英国,关于展览路改造的讨论和建言一直不断。1994年,“阿尔伯特城市计划”提出对展览路及周边区域进行全面改造,以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但由于项目过于庞大,且涉及多家机构之间的协调,最终流产。后来,又有人提出对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进行大规模装修,以其张扬、前卫的外表打破展览路沉闷的氛围,但也不了了之。

直到2003年,时任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负责人的莫伊伦提出他的“去障碍”街道改造方案。

在建筑师兼市长顾问理查德·罗杰斯的支持下,伦敦就展览路改造工程展开设计竞赛,许多优秀设计师参加了角逐,最终杰里米·狄克逊和埃德·琼斯胜出。他俩曾主持过数项大型文化改造工程,包括国家美术馆和皇家歌剧院的整修工程。

待检验 众口也难调

展览路改造计划获得政府认可后,仍一路磕磕绊绊,遭遇诸多质疑,地方议会还曾一度被民间团体告上法庭,最终克服了种种问题才得以完成。

质疑之一是居民的停车位问题。在这个路段,停车位比钻石还要昂贵,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整个计划就要泡汤。后来的解决方案是,在公共停车区域内保留部分私人车位,虽然有些不太协调,但也不算突兀。

另一大质疑来自盲人群体。他们强烈抗议拆除路障,建设“共享空间”,认为这个计划“危险且违法”。一个名叫“导盲犬”的盲人慈善机构发起“向共享道路运动说不”的抗议活动,得到30个残疾人团体的支持。直至2010年1月改造项目动工前不到一个月,“导盲犬”与肯辛顿-切尔西皇家自治区议会还在对簿公堂。

政府方面称,拆除路障有利于老人、坐轮椅者和推婴儿车的人出行,且改造方案中包含针对盲人的特别安排,如设置“触觉界限”等,但“导盲犬”认为,“触觉界限”未经检测。最终,“导盲犬”的抗议未得到法庭支持。

“无障碍”的展览路如今已呈现世人面前。这个“21世纪街道样本”是否能做到皆大欢喜,仍有待检验。英国《观察家报》认为,这是一个特例,英国类似的文化街很少,但其改造原则可以推而广之。(唐昀)

唐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展览路 街道 伦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