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城市上空的俯瞰

2012年03月03日 03:32
来源:长江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 转发

■沈 伟

策划:沈 伟 监制:马 旗

总第22期 编辑:梅 繁

祖籍江苏,1966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湖北省美术院油画创研室主任,现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

参展经历:

1992年 油画《白日梦》参加《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

1994年 油画《呼吸的城市》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96年 油画《呼吸》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

1997年 油画《大风景》参加《中国青年油画展》

1999年 油画《外滩》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0年 油画《城市景观系列》日本东京个人油画展

2001年 油画《大河》等作品参加《亚洲当代艺术展》(日本东京)

2001年 油画《风景》参加《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中国油画学会举办

2002年 油画《风景》、《眺望》参加《(物言——物语)湖北省小型油画\雕塑作品展》

2003年 油画《眺望》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3年 油画《城市》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

2005年 油画《风景》参加《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2005年 参加《限制与自由》——秋市《美术文献》邀请展

2008年 参加《韩国东亚当代——现代艺术展》

2011年 参加《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

2011年 油画《俯瞰》、《远眺》参加中国美术馆《具象与表达——武汉画院美术作品展》

从1994年起,潘伟超就开始涉足城市题材的油画创作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画面,看上去就像是一批关于城市面貌的“风景”,甚至像是一些始终在不断地变换着面貌和景观的“工地”。然而,这也确实就是目前反映于我们眼中的中国“城市”的印象。

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化的一个转型,而“现代”对于中国的含义,实质上,意味着中国首先要在国际化的情境中尽快完成城市化、或者说都市化的进程。

在那些关于现代艺术的讨论中,“走进都市”的话题,也相应地意味着我们首先要适应这一社会文化的转型过程,要以艺术的功能和文化的类型为角度,建构那些既符合着国际化感觉、又显示着本土化目标的中国当代艺术。而对于生活在都市之中的艺术家来讲,更多的“当代性”艺术,则围绕着题材和样式而展开,尤其注重的,是某种材料的媒介语言对于具体生活环境的介入。它们是不断变化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态度、以及由于这些变化而显示的生活的情状和市井的影像。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艺术家们极力在一个混沌的现实背景中迫切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主题。

这是一种焦虑,也是艺术家们迫于语言的自由表达而时时感受到的“现代性”压力。

在潘伟超的油画作品中,这一“城市”的主题,以他所生活的武汉为中心得到了另外一个角度的演绎。或者说,通过绘画的方式所能展现的视觉印象,他表达了个人对于城市这个概念的理解。这是一个具体的城市,也为他的视线所熟悉,因此这个城市的不同区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以不同的角度或远或近地出现。然而这些画面往往也是抽象的。画面上没有我们经验中的城市所习见的那些都市化的标识,甚至也没有出现城市内部的活动的场景,但作为一种心理的空间,它们却在广角的天空下悄然地呼吸而又繁忙地运行。

就此而言,武汉确实概括了中国所有那些正在忙于建设的城市的“工地”特征。它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不特别发达,也不特别落,而与其地理位置极其相合的,是它在城市历史变化的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一种中间的状态、一种中国目前最为普遍的方式:或许今天在某个边缘出现了一些建筑的楼盘,而明天,或许又会在另外的一个地方消失一片老街和树林。但所有的这一切,又为绘画题材的延伸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潘伟超所在意的,是他以直觉来理解的一个城市的发展,或一个城市的城市化过程。远望城市,可以更为清晰地观察到它们的时空变化。潘伟超喜欢直接的观看所体会到的视觉效果,而且也习惯于观察之后的直接性描绘,因此,它们可能很现实、很具体,同时,也可能很虚无、很抽象。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事物的外在的景观足以表现出其内里的精神性因素,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这常常被称之为“以形写神”,或“风格即人”。尽管潘伟超通过城市的母题表现着他对于当下现实的关注,但那些叙事的和情绪化的笔触,却又分明流露出他迷恋于架上的绘画兴趣,并以架上的方式经营着一个又一个的画面。这种表达的语言,是绘画性的,而对于这种绘画表达的解读,就仍然需要依赖审美的经验及其综合的想象。

艺术的本身是一种认识的模式,并且会带给我们某种超越于常识的感性。潘伟超依托于“城市”的油画作品,不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提醒着我们因为“城市”而观看的眼光,并由此让人产生某种精神的触动。

意识到陷入于事物之中的迷失,可以说是一种经典的理性。一个城市,既为我们所熟悉,也常常令我们感到陌生;它既能够让我们进入,却又并不属于我们;而我们,既在城市之中,又在城市之外。

潘伟超的绘画,展示出城市的一些面貌和它的各个角度,由此也给予了我们谈论城市话题的一个理由。在某种程度上讲,他通过作品所反映的城市,只是城市上空的一个俯瞰,或者,只是由于这一俯瞰而显示的“风景”。但也正因为如此,潘伟超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朴素的视点,并让我们暂时离开身边环境和事物的具体限定,重新打量那些变化之中的“城市”。

很长时间以来,我总是静静地去看,视觉的感受是较为直接的,觉得很入画便自然的就画起周围的东西来……

开始画我生活的城市,这些油画就是城市的“风景”,亦如静物般展现在眼前,这种场面是我很熟悉的情景,也是我们眼中的中国城市印象。在绘画语言的运用上,俯视的视觉角度给了我很多提示,在视力能及的地方,每一个位置都是光、色、影和线形的结合体,它变幻无穷又富有节奏,给了大家一种看事观物的立场。这种俯视的观察方式因我视觉情感所致,我热衷在这一位置上捕捉事物。

近几年我也画了许多城市生活中最为具体的元素——人和物。我把周围熟悉的面孔,以家庭为单位,或是一个集体,组织在我营造的幕前。我喜欢直接的观看所体会的视觉效果,而且习惯于在观察之后的直接性描绘。不过,我绝不是一个社会评论家,正如我的画面表现出来的。个人经验仍旧是我绘画的基础,在我的绘画中,我并不试图超越个人的经验,我只想提供一个简单的概念,一种这样去看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油画 城市 湖北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