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所未见:让他们相信这些东西是重要的
策展人姜节泓给我们展示的部分参展作品图片。
策展人姜节泓给我们展示部分参展作品图片。
“第十一届悉尼双年展”策展人、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是“见所未见”的另一位策展人。
参展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凭借其声音装置作品《远方的低地》获得2010年英国特纳艺术奖。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是一个延续三年的系统。去年9月份,它的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在广东美术馆拉开了序曲,对当代艺术提出了许多原初性的问题,此后,一系列的项目展层层递进,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深化。而今年9月28日至12月16日将要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的第四届广三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则会是整个三年展的总结与提升。届时,将有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近80位艺术家,在广东美术馆、广州大剧院当代艺术馆、正佳广场当代艺术馆等处,围绕“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未见之变”五个关键词来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个国际性很强的展览,其中约四分之一参展艺术家来自中国。
3月13日,主题展的两位策展人: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姜节泓和“第十一届悉尼双年展”策展人、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来到了广州,参展艺术家之一,2010年凭借其声音装置作品《远方的低地》获得该年度英国特纳艺术奖的苏珊·菲利普斯女士也来到广州观察展览空间。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初步了解了他们的艺术理念。
虽然这次展览拥有中英两位策展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内在的分工。姜节泓介绍说,他与乔纳森并非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在挑选参展的作品,“我们同时挑选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家,围绕具体的作品与艺术家,围绕实践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展开探讨。我相信‘见所未见’可能是今年中国最好的展览,虽然全部的参展艺术家名单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就已经确定的部分来看,也是令人震惊的——很多大师级的人物会来参加展览。”
关于策展:实践先行,视觉先行
在来到广州之前,姜节泓3月10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做了《视觉先行:理论之前当代艺术实践》的讲座。在面对记者关于策展理念的提问时,他重述了这一观点:视觉先行、实践先行。姜节泓告诉我们:“我并不是一个职业策展人,策展方法论也是我近期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所有的展览中我最反感的就是事先设定的理论,艺术变成了一个标签,策展变成了一个陷阱。作为一个艺术家,讲究的应该是创作先行,视觉先行,艺术家应该通过作品做出姿态。”
因此,这次展览中的五个关键词划分,也并不是用来为展览划分区域的,姜节泓说,“未见之物、未见之事、未见之信、未见之城、未见之变”只是他借以为思考理出维度,而不是独立的五个展览区间,不会成为策展人强加给艺术家的创作主题,而是双方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将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展览”。
针对常见的主题展中预设概念、图解概念的弊端,乔纳森·沃金斯认为,中国国内有些展览“主题先行”,带有说教式的痕迹,人为地设立标签和分论点。这样虽然便于对艺术家进行归纳,却也容易让艺术品抹杀了独立性,变成某个命题的标签。“把实践放在首位并以此释放出来的创造力,是艺术最为动人之处。”
关于当代:当代不是个时间性的概念
“在策划这个展览的过程中,我遇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当代’,什么是当代?一个是‘艺术’,什么是艺术。我想当代不是一个线性的东西,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有了现代、后现代就有了当代。其实从清代开始就有了当代,当代艺术家。”姜节泓对“当代艺术”的解说令我们耳目一新。在姜节泓给我们展示的图片中,有一张意大利摄影师比亚图拍摄于1860年的广州老照片,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广州老照片了,这张即使是老广州人也“见所未见”的老照片,也将是这次展览中的一件展品。姜节泓说,这次艺术展不但会有一线的当代艺术家参展,还有已经去世的艺术家,甚至十七世纪、十九世纪的艺术品,“所以说我们把整个视觉大餐奉献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对‘当代’这个概念会有一个进一步的探讨。”
对此,广东美术馆馆长、第四届广三展总策展人罗一平提示说:“17世纪的艺术,它也有些能成为当代的艺术,19世纪的艺术也是如此。它们和现代作家创造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的当代性其实就是在这种见所未见的范围当中。”
关于艺术:让艺术回到生活本身
让姜节泓感到兴趣的另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源于生活,对生活很有意义的延续。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生活比艺术更有创造力,面对着变换的发展,我们如何面对艺术生产,知识生产?”姜节泓介绍说,今年4月在伯明翰有个公共艺术计划回应广州的三年展。他们将用100块城市公共广告牌来展示“见所未见”的概念,这体现了他们“把艺术归还给生活”的一种决心。
乔纳森进一步提出:“如果我们从一个基本点出发,从艺术实践出发,有一个真理就是,艺术和生活其他东西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实际上对艺术的看法也是我们思维的方式,他来自我们怎样去展示艺术家所希望呈现的平台,而艺术本身并不具备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特质,艺术实践事实上正是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想象力。”他说,“见所未见”就是希望挖掘我们生活中拥有的想象力,以一种我们未曾有过的方式去看待事物。“最有趣的艺术家往往最不喜欢被人看作是艺术家。”
乔纳森还用另外三个角度说明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首先,艺术创作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第二,在广州举行这样一个展览、举办这样一个艺术项目,它必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对这个城市的意义由此展示出来;第三,当下许多艺术展览以经济为最终目的,但其实生活的质量更加重要。他一再强调,这次主题展在鼓励艺术家发挥视觉想象力的同时,更鼓励观众的参与互动。
关于“未见”:探讨视觉的有限性
关于本次展览的主题“见所未见”,两位策展人早在2009年已有雏形。“展览主题的英文原名是 The Unseen,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延伸出种种与观看、认知和想像相关的丰富内涵。”姜节泓认为,这一主题讨论的是人类肉眼视觉的有限性——“眼界”之短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自然感知经验的超越。
究竟哪些东西是“未见”呢?姜节泓举例说,由于视觉的有限,太小的东西我们无法看到——展览中有的作品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太大的东西无法看见,比如风、电……但展览中有一件展品是横置的树枝伸展到窗外,随着风的吹拂,树枝在白纸上画出痕迹——“未见”之风就这样转化为“可见”的作品……
声音也无法看见,因此声音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的作品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上周在北京举办了个人展览的苏珊刚刚来到广州,她说:“每当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我都喜欢去探索它的氛围、它的声音的存在,它的建筑的风格,它的历史是怎样的。因为我刚刚来到广州,对于三年展要做什么作品来展示还没有完全想好,我还是觉得等我感受一下广州,感受一下展览场所再做决定。”
“‘见所未见’这个主题对我触动很大,”苏珊说。虽然她最初是做雕塑出身的艺术家,但是被世人所熟知却是因为她的声音装置。“我越来越对‘声音的雕塑’感兴趣,比如怎样用声音来定义建筑,声音和音乐的关系……后来就开始做一些声音装置的东西。在公共空间里面,当人们接触到这些声音时会感到非常意外,这样的作品会让处于公共空间中的这些人用声音来诠释建筑,从而定位他们自身。”
乔纳森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这些“未见之见”:“如果一个展览呈现的只是一种概念式的,来观展的人没能得到一种体验的话他会觉得这个展览是枯燥无味的。我们可以保证这个展览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带来感官的愉悦。策展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观展人带来一些愉悦,觉得这些东西是重要的,或者让他们相信这些东西是重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706809
1女人心声:追求美丽是件痛苦的事 -
437124
2春天常吃10种蔬菜可帮你补足“阳气” -
431278
3美国华人圈屡现临时夫妻 专家:谈道德 -
386713
4姜培琳:从传奇超模到豪门CEO -
346637
5Gucci 2014米兰秋冬发布 -
272133
6普京绯闻女友时尚品味不输名媛 占领时 -
268855
7死亡真相:人在临死前10秒真实感受 -
203407
8肚脐形状辨疾病:哪种形状暗示有妇科病